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正文

作业标题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作业周期 : 2016-12-272017-07-01

作业要求 :

题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您的教学的?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实施一节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提交本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

要求

(1)提交一份能够体现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充分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一份设计文稿(doc格式)和配套的教学演示文稿(ppt格式)

(2)教学设计文稿应包括: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3)教学演示文稿要求:主题与教学设计要对应,能够体现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思路。具有一定的画面设计,并能融合一定的教学资源。

提交要求:

(1)请将设计文稿(doc)与演示文稿(ppt)一起上传平台,演示文稿(ppt)可用附件上传。

(2)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设计文稿(doc)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2017年2月20日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提交者:学员李华昌    所属单位: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李溪镇蚂蟥小学校    提交时间: 2017-01-13 22:00:55    浏览数( 0 )

《夹竹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等词语造句。
2有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学习文本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学习文本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回顾预习收获。

同学们,我们昨晚已经预习了课文《夹竹桃》,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一同走进他家的那方夹竹桃世界吧!——《夹竹桃》 (学生齐读课题)。让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课文,回顾一下预习收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二、检查预习:

1、师:通过预习,你发现读音、字形方面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那老师来考考大家!谁来领读黑板上的词语?边读边纠正,然后齐读一遍。(出示:榆叶梅、熏透、凄清、荇藻、飞蛾、乍起、参差、一嘟噜、玉簪花)

3师:字词关过了,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品味语言,发现方法。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并组内交流。

师: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请同学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学习。(出示

1、默读2——5段,用“(   )”标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语句,抓住能体现夹竹桃特点的词语,边读边想象,读出你的感情,读出你的体会。

2、浏览3段,想一想,这段的内容与夹竹桃有什么关联,能否删去?

3、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4、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二)集体汇报交流。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按课文顺序来交流我们的学习收获。

品读花色的“奇妙有趣”

1、红色的花朵使我想到火……宛如雪上有火,或火上有雪。(板书:花色“奇妙有趣”)

2、师:是呀,火雪不容,但红白花开,却相映成趣。的确奇妙有趣!

3、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幅奇妙有趣的美景展示出来!(指导朗读)

感悟花期的“可贵韧

1第一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①(生谈体会:默默绽放,不张扬,不起眼,从不与百花争艳,接连开放。)
②同学们体会的很好,怎样读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自己练读,指名读。
指导朗读后齐读。(“悄悄地一声不响”要读得轻柔些,而“又开出、又长出”要读得重些。)
2、第二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①(生谈体会: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② “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每天都迎风吐艳”?试着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双重否定,语气更加强烈,更能体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③不管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环境,夹竹桃都始终如一,迎风吐艳。多么顽强的生命力!你能读好它吗?(要读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的坚强)各自练读,男女生分读。
④师引导后齐读(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在盛夏的暴雨里,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在深秋的清冷里,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
3、第三句:“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这句话里你又品出了什么?

①(生谈体会:花期长)
② “无不奉陪”“无不”是什么意思? “无不奉陪”呢?(又一次用了双重否定,强调了不管什么季节夹竹桃都一一奉陪,突出了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
③指读,齐读。
出示:让我们也来练一练。练习用“无……不……”和“无不”分别说个句子。
小结过渡:夹竹桃的花期真长呀,所以作者不禁感叹道——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4、第四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一句运用了——反问。语气比陈述句更——强烈,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来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其中的感情!
5作者说,夹竹桃的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板花期韧性可贵)院子里的花又是怎样的花呢生读第三段。

6、真美,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院子里的花。(出示:展示十四种花) 

7、小院的美景可用文中的哪些词形容呢?(一百几十个字,写了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
8课文题目是夹竹桃,作者却把小院里的花写得这么美,是不是离题了?(这样写,其实是将其他的花跟夹竹桃作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9、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季老先生的独具匠心:写百花,只为一花。同学们,我们描写一种事物,可以象第四那样直接描写,也可以像第三那样进行对比衬托描写,从而突出事物的特点。
10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反问句。

想象花影迷人的“幻想”

1、夹竹桃的妙处还有什么呢?(板书:花影迷人的“幻想”

2、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3、奇妙的幻想,你记住了吗?自己试着填一填。(出示:)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        )。(     )是亚洲,(      )是非洲,(        )是大海。碰巧有几只(     ),这就是远渡重洋的(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       )。夜蛾飞过,(      )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      )。微风(    ),(       ),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4、你幻想它是什么?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于是,作者爱上了夹竹桃,齐读最后一段。(板书:爱)

2、至此,我们也明白了作者开头所写,齐读第一自然段。

3、这样,首尾——照应,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结构方法,使我们的习作结构严谨、完整,进一步突出主题。让我们合作再来读这两段。

四、作业:

1、 读一读季羡林的《夹竹桃的传说》,看一看它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2、 背诵课文45自然段。

3、 写一写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五、板书:

奇妙有趣
  夹竹桃               韧性可贵          
                       引发幻想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02-15 13:54:17

附件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推荐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门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评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