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实践研修成果截止日期 : 2017-01-10

作业要求 :     实践研修是本次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实践研修成果提交做如下要求:
    运用所学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然后把最得意的一节课形成文稿分享出来; 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实践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谢文    所属单位:富川一中    提交时间: 2016-12-26    浏览数( 0 ) 【推荐】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第五篇课文。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他柔腻的纤细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通过父母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的曲折情节,告诉我们再优越的条件也割舍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纵然有千万个理由,也不能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别人,进一步体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崇高,让我们窥见的是一颗真挚的爱子之心,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前四篇课文已对学生进行了父爱、母爱、兄弟之爱的亲情教育,我认为本文被选为第五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想让学生学习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手法有力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二是想让学生通过情感升华获得新的感悟。 
    学情分析目前的初中生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往往忽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很少真切地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因此我认为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犹为重要。希望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切身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能去试着理解、体谅父母。鉴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在教学设计上,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及对一些环节的反思分析如下:

  教学目标:

     1、感受父母浓浓的爱,让学生通过情感升华获得新的感悟。

     2、理解文章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

     3、感受小说“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难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法:讲授法、朗读法、情境创设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计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在导入新课这环节我提出一个学生很喜欢讨论的问题,即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提了一些学生日常关注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对父母的注意,唤醒了他们在生活中对“父母之爱”的亲身体验,我觉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动起来了。从而架起了文本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
    二、品读课文,反弹琵琶激疑一环节是教学重难点,我安排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骤:“初读,概括内容,理情节感受父母心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然后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老师概括小结(投影:本文讲了一对父母因贫穷想送孩子最终没送出去的故事)

    3、启发思考,梳理情节:同学们,刚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我们或许会发现,文中的父母在送还是不送孩子这个问题上一直是处于犹豫和矛盾之中,那么,他们的情感世界产生了哪些波澜呢?现在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来体验一下父母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吧。

    (教学反思:理清故事情节——本文是一篇小说,在小说的教学目标要求来看,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通过近6分钟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第二步骤“二读,精心设问,抓神态揣摩父母心”。

    1、启发思考:文中的父母在送还是不送孩子这个问题上一直是处于犹豫和矛盾之中,那么,他们的情感世界产生了哪些波澜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来体验一下父母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吧。

    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决定               表情                 原因         
 当天傍晚    送长子   眼含热泪 难割难舍              贫穷           

 第二天早上  要回长子送次子       无精打采       接班人次序    
 第二天傍晚  要回次子送女儿       不好意思        和婆婆太像了 
 第三天上午  归还一百元要回女儿    痛苦           太小冷酷      

    

    2、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可以感受到父母在送孩子的过程中是煞费苦心,颇费周折的,他们一直处于犹豫矛盾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内心有很多的考虑。那他们究竟考虑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到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请同学先指出地方,然后齐声朗读这些语段。

(教学反思: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找出了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如“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失魂落魄”、“ 痛哭失声”。讨论这对父母是否“心狠”,并结合文中这些关键的词语谈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分析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学生可以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第三步骤“三读,析语言,再感父母心”。

     1、根据文中几次换回孩子原因的有关语句,探究出“父母的心”的具体内涵。(幻灯)

     2、学生活动:.先(1)自己认真阅读,然后思考“父母的心”的内涵

     3、四人小组讨论各自的观点。

     4、父母的这颗心到底包含哪些内涵呢?,

   老师明确:爱心、孝心、责任心(幻灯)找出有关语句,具体分析。

     5、老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都明白了,父母在送孩子的问题上之所以犹豫彷徨,是因为他们的心里装着爱心、孝心、责任心这么多东西。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语言的词语。我自己认为学生解读文本还是比较到位的,有学生能够从父母的话中分析出换回,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出于对孩子的不舍,而且抓住了较关键的词句,如“我觉得他一定会永远记得我们的,想到这儿觉得他可怜的不得了”中的“可怜”一词,这是对孩子的怜爱之情,如“总担心她是不是这样那样”一个“总”字体现了父母时刻对孩子的牵挂。学生找出了能够表现父母内心的语言描写,通过语言、神态去揣摩人物的内心,父母的心不仅是一颗依依不舍之心,浓浓的爱子之心,而且还是一颗痛苦矛盾的心。
    第四步骤“四读,明主旨感恩父母心”。 

学生们讨论,并找出了相关的语句。感受到了这对父母的可怜又可敬。

   (教学环节设计反思:品读课文这一环节精心设计,提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对文本的理解立体起来了,大多数学生走了进这对父母深沉的内心去感受、品读父母亲对子女那难以割舍的至爱真情。  

    四、品味小说风格: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在川端康成笔下,亲情是这么美好,这是为什么呢?这和他自身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下面让我们共同了解川端康成的经历。(幻灯)

    川端康成刚满2岁父亲即病故,3岁时母亲也离开人世,7岁时祖母病故,后来他被寄养在姨妈家,在他10岁时姐姐也因病死去,15岁时祖父又病逝。这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使沦为孤儿的川端康成形成了所谓“孤儿的根性”。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教学反思:联系作者经历,让学生很好体会了小说的“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这一风格特点。)

    五、拓展延伸,讲故事谈感想
  (教学反思:让学生讲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内心深处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情感的升华即要珍视亲情、珍爱父母。是情感教学目标的落实,从学生的发言中,我能够感受到,这篇课文对他们来说还是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最后一个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了。
    六、作业:

      同学们,将感恩进行到底吧,心动不如行动,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回家拟一条感恩父母短信。


    教学反思小结:总之,这堂课收到了一定效果,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特别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父母那浓浓的爱子之心,从他们内心深处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情感的升华即要珍视亲情、珍爱父母。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在时间上安排较紧,有些问题分析不透切;在语言的表达上还不够简洁对学生的鼓励上还缺乏技巧在个别问题的总结上做的还不到位学生展示的面还不够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我相信,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提高,才会有进步! 



  





 




  1.  

     

     

老师评语

实践研修成果

最新实践研修成果

推荐实践研修成果

热门实践研修成果

热评实践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