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实践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7-01-162017-01-20

作业要求 :     实践研修是本次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实践研修成果提交做如下要求:
    运用所学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然后把最得意的一节课形成文稿分享出来; 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实践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潘春莺    所属单位:钟山镇城厢中学    提交时间: 2017-01-08 15:52:48    浏览数( 0 )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采用反复朗读,分组质疑,合作解答,讨论探究,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钻研课文含义,学习课文的详略安排,研究课文中包含的哲理,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2.知识与能力:(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2)课文大意的理解和重点词句:准确理解课文的大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多义词,深入理解名句的内涵。(3)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课文以战前准备、战后总结为主,而以战争过程为辅,详写内容中穿插了大量的对话,略写内容则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安排正是其战争思想之所在。(4)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应该能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的向背,明白“师直为壮,曲为老”的道理。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像曹刿一样开动脑筋,运用智谋,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教学方式 

1.本文的故事有一定的戏剧性,学生对文中的战争的兴趣应该比较大。同时,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较多的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朗读和翻译的难度都不会太大。所以在通晓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透过表面看本质,把学生的兴趣从战争表面上引到对战争的正确理解上,才算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 

2.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时应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散读、个人朗读、分组朗读等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识记相关名句。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掌握知识,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互相质疑,“有疑而问”或是“明知故问”,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掌握文章的大意,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4.课内外联接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其目的还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所以,在学习了这篇颇具代表性的描写战争的文章后,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阅读相关的文章,分析类似的战例,让学生在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内学外联,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语文。

 

教学过程 

1.借用历史知识导入,激起学生兴趣。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习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特别是以少胜多的),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2.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读熟读懂课文。 

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朗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老师和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3.相互质疑,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在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提出来,其他同学来帮助他解决;或是将自己学习中的成果拿出来让大家分享,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4.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人方法。 

理解了课文的大意之后,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让学生理解课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同时,在分析人物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战争前后在人物对话中揭示的取得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让学生对战争有正确的认识。 

5.学习课文结构安排,了解战争内涵。

分析课文的结构安排,学生可以轻松发现,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什么。同时,在分析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让学生对战争有正确的认识。 

6.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外作业是让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再进行一定的交流。毕竟,历史战争类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一些著名的军事家、军事名言都有掌握的必要。 

 

课堂实录 

回顾历史知识,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大家通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对中国历史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大量的战争,大家能不能举一些著名的例子呢? 
1:抗日战争。 

师:不错,一场我们不该忘记的战争。 

2:鸦片战争。 

师:哦,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战争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学生如数家珍。

3:赤壁之战。 

师:好,这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大家历史上学习的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三场? 

4:好像有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还有…… 

5:还有长勺之战。

将错就错,借机导入。 

师:不是长勺之战,是昆阳之战。不过这位同学很机灵,他知道我们今天要学的是长勺之战,而长勺之战也确实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历史上也很有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场战役。 

介绍相关知识,熟悉课文背景 

师:我们先看看注释①,看看对课文相关资料的介绍。本文选自《左传》,大家对这部书了解吗? 

生:不了解。 

师:好,那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们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师:大家都知道,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好。下面就请大家放声将课文朗读一遍。 

(生读)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将这篇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的字音和节奏有没有问题。 

1:“十年春……” 

师:这位同学读得还是很流畅的,不过也有些美中不足。大家听出来了吗? 

2:“又何间焉”的“间”他读成了第一声。 

师:对,这个多音字要注意。 

三次朗读,初步熟悉课文。

3:“下视其辙”的“辙”也读错了。 

4:还有,“吾视其辙乱”的节奏应该是“吾/视其辙乱”。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读文言文就应该读准它的字音和节奏。下面就请全班同学将这篇课文齐读一遍。 

分组讨论,互相质疑 

师:大家已经初步读熟了课文,在此基础上,我们来了解课文的大意。以大家现在的水平,应该可以大致上看懂它。那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可以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拿出来向其他同学问难。 

学生质疑不多,说明课文容易理解。

1:我有一句话不是太懂。“齐人三鼓”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我们学习的“三”有作“三”讲的,有作“多次”讲的,在这里应该是哪一种呢? 

2:我认为是三次。这从第三段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可以看出来的。 

3:“必以信”这句话我总是翻不通顺。 

4:这句话应该仿照注释3来翻,可以翻成“一定上报实情”。 

师:这种翻译的方法不错,其他同学应该向她学习。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都是有疑而问。其他同学没有举手,看来这篇课文确实不难理解。那有没有同学在讨论中有所收获,来考验一下其他同学呢? 

5:我觉得有个词很重要,“牺牲玉帛”的“牺牲”,它的意思是猪、牛、羊,和现在完全不同。我想请其他同学再找几个这样的词。 

6:这很简单。“小大之狱”的“狱”,古代是案件,现在是“监狱”。 

7:还有“弗敢加也”的“加”,它的意思是虚报,和我们现在也不一样。 
8:我有一个问题:“登轼而望之”是什么意思? 

9:这有注释啊。就是“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啊。 

巧妙地提问,才能难住同学。

8:这我也知道,可是谁知道这句话里的道理和哪句诗一样? 

生:…… 

9: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吧? 

8:对。 

师:这位同学的联想非常丰富。所提的问题也很有创造性。 

看来大家对课文意思的理解确实比较透彻了。好,让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边读边思考句子的含义。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 

师:通过对课文的翻译,大家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了。我国古代的历史著作不仅仅是为了记事,更多的时候是在写人。就拿本课来说,大家对文中的人物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 

初步的印象,很容易把握。

1:是的,我对曹刿的印象很深。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这次战役能够以少胜多,全是靠他的指挥。 

2:我还觉得曹刿是一个爱国的人,国家有难,他主动要求出战。 

3:我觉得鲁左公是一个没用的人,他对打战的战术完全不了解,就连胜利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4:不过,鲁左公也有可取之处,他能好好断案,这是最好的战争准备,他还比较得民心。 

师:大家分析得都不错,那大家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呢?这篇课文又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 

1:我是从人物的对话中看出来的。第三段曹刿说的那些话不但说明了胜利的理由,更说明了他是一位军事家。 

2:我也是从对话中看出来的。第一段中曹刿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现出了他对那些达官显贵的蔑视。 

3:而鲁公在第一段说的话也表明,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的根本,平时为政也有不少缺点。 

4:我是从人物的动作中看出来的。第二段中曹刿在追击敌人之前,“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说明他做事十分小心。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也正是我们在前面介绍《左传》的特点时说到的:它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也正是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采用表演方式,最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达到了背诵的要求。师:既然课文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如此精彩,那让我们来尝试一下,看看我们能否将课文中的对话绘声绘色地读出来,将课文中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演出来。请一、二、三组的同学准备第一段的朗读;四、五、六组的同学准备第二段的表演。 

(学生准备) 

师:大家准备好了吗?我想先问一下,等会儿朗读和表演的时候,我们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5:朗读要注意语气。比如“肉食者鄙”这句话要读出轻蔑的感觉。与鲁公对话中的肯定与否定语气也要很明显。 

6:表演也一样。要突出曹刿的坚决与果断。 

学生的表演非常投入,效果也不错。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想必大家的表演会更加精彩,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学生表演)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战争内涵 

对比电视,过渡到结构分析。

师:看到大家精彩的表演,可以看出大家确实是理解了这篇课文,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以大家的演技,都快可以考虑让大家去拍一部《曹刿论战》的电视剧了。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这篇文章描写战争的过程好像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电视不大一样啊。 

1:是的,平常看战争片,打仗的场面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课文没怎么描写厮杀的场面。 

师:确实,那我们这篇课文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1:课文详写的是战前和战后。 

师:战前的什么和战后的什么呢? 

1:战前的准备和战后的总结。 

适当的点拨,发挥教师的作用。师:很好,那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而不像电视一样多描写一些战争场面来吸引读者呢? 

(学生面露难色) 

师:那我来提示一下。我们的史学家记载历史并不仅仅是记录事件,他们更希望后人从中能够得到一定的教训。 

1:我明白了,作者详写战前和战后是希望后人能够更好地明白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 

师:好,一针见血。那大家不妨探讨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鲁国在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呢? 

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有一位好的统帅,精通谋略的指挥者,就像赤壁之战中的火攻之计一样,是用智谋获胜的。 

3:鲁国抓住了最好的作战时机,趁“彼竭我盈”的机会出击,一举奠定了胜局。 

4:还有,课前提示中说,齐国发动的是一场以强凌弱的战争,它不得人心,所以才会失败。 

一叶知秋,引导学生探求了事物的规律,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师:大家总结得非常正确,确实,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除了实力的强弱,更重要的是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的运用。大家讨论一下,历史上其他的战争是不是符合这一规律。 
5:抗日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实力比我们强,但他们是侵略者,我们又运用了正确的游击战术,所以最后获胜的是我们。 

6:赤壁之战,曹操的部队在数量上有绝对的优势,但是由于他中了对方的火攻计,结果一败涂地。 

7:我们学过的陈涉吴广起义也是一样,起义军的装备虽然不好,但由于他们反对暴秦,是正义的,所以他们的起义能够成功。 

8:所以我们以后一定不能支持那些不正义的战争,比如美国入侵伊拉克。 
9:我们还要向曹刿学习,多用计谋,不能蛮干。 

课内学习,课外继续收集资料,学以致用。

师:大家归纳得非常好。看来,学习了《曹刿论战》,我们的最大收获就应该是认识到战争的内涵。我们身边虽然没有战争,但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面对它们,我们要像课文中说的一样。第一,我们是不是有理的一方;第二,我们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下课后,请大家再收集相关战争的资料,补充到自己的摘抄本上。 

 

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表演等形式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 

4.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02-07 11:12:26

实践研修成果

最新实践研修成果

推荐实践研修成果

热门实践研修成果

热评实践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