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实践研修成果截止日期 : 2017-01-10

作业要求 :     实践研修是本次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实践研修成果提交做如下要求:
    运用所学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然后把最得意的一节课形成文稿分享出来; 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实践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谢富强    所属单位:平桂一中    提交时间: 2016-12-26    浏览数( 2 )

 

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及方法初探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近年来,社会的变革日新月异,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在我国加入WTO以及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中学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把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断深化德育研究,推进德育创新是我们每一个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应该怎样尽快走出教育转型期的困惑与迷茫,来谋求德育教育的新发展呢?

目前,在德育教育工作方法上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普遍存在着有一手硬、一手软的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有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着陈旧、保守乃至落后的现象;有在德育目标上追求高、大、空的倾向;有在德育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脱离实际的状况;有做表面文章、搞一阵风等形式主义等等,使德育工作收效甚微,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新形势的要求很不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变迁。道德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的变革而变革。在社会日益趋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而目前的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乏人问津。尽管这一做法意味着与教育完整性的背离,但从多方利益出发,这种现象似乎已约定俗成。德育为首成为一句喊得很响做得很虚的空话。虽然今天素质教育以不可阻当之势对抗着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但考试制度不变,德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提高。
   
抛开外在因素,探求本质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出现种种弊端其根源在于自身。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还有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都未能及时地对这一点科学分析、科学对待。依然采用陈旧的教材和落伍的方法,使德育工作更难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学校德育工作误区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致的系统工作。除学校常规教学外,还要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向深层次的心理品质教育延伸,向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扩展,将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从创新的角度,审视德育,走德育改革创新之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

一、观念创新是德育教育创新的关键。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主体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积极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传唯一的价值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在这种状况下,德育工作者必需进行德育创新,更新观念,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

 要进行德育创新,首先要进行德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德育观念的更新,摒弃旧观念;二是树立新观念,把开放性、主体性、践行性的德育观作为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教师也颇感生疏。受教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由教师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也催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国家要求教育培养“经济人”和“政治人”,集体要求教育培养“组织人”,个体则想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主体人”。

          二、当今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在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德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青少年的上网活动。德育工作者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教育者首先应当接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德育工作者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在了解网络的同时,教育者应为人师表,也必须率先垂范,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鉴于网络世界的特点,我们一方面选拔出网络管理员,为他们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则需用道德用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几十家网站。在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后,我们还应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有意义的网上活动,如参加《少年电脑报》、《中国少年报》组织的竞赛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的欢迎。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网站,学生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成年网站,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同时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自己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在当今网络时代,仅仅对青少年上网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不够的,德育工作者还应该主动出击,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如免费主页空间等,建立自己的主页,通过网络推动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建设。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的一种途径。学校经常组织有关网络、时事、科学类的知识竞赛;通过交流上网心得;举行“网络安全”的专题讲座;通过网上论坛话题等等有益的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中已经渗透了信息道德教育。长些以往,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变堵为导,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这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广大的德育工作者都应行动起来,学习网络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德育工作,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蔚蓝的、纯净的网络空间

三、转变观念、理念创新,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传统的德育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或者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凝重,过于规范,又过于封闭,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中学德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其次教育者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教育者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德育方法、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学校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正如一位教授所言: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青少年良好的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中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
   
五、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竞争。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我们在班级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互帮小组,各小组进行评比,使同学们开展友谊竞争,从小组开展竞争,到好的同学之间开展竞争,中等同学之间开展竞争,较差的同学也不愿落后,使比、学、赶、帮在班级蔚然成风,实际上每个同学都愿意向上的,都愿意成为一个好学生,有竞争就可以不断产生动力,就能激励每个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最终促进学生德育素质不断提高。

总之,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主旋律,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都要唱好主旋律,认真研究和实施德育教育,在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来创新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德育工作的趣味性,营造了和谐的自我教育氛围,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老师评语

实践研修成果

最新实践研修成果

推荐实践研修成果

热门实践研修成果

热评实践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