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实践成果 作业周期 : 2022-11-16 2022-12-05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根据附件文件要求提交一篇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提交且被批阅为“合格”得9分;被批阅为“良好”得12分,被批阅为“优秀”得15分。

详细要求请查看附件。


发布者:周老师

实践成果

提交者:学员朱卫平    所属单位:扬州市江都区第二中学    提交时间: 2022-12-05 17:05:40    浏览数( 0 ) 【举报】

教学基本信息

题目

散文两篇

学科

语文

年级

教材内容

部编版第四单元16

 

个人信息

设计者

姓名

单位

朱卫平

江都区第二中学

 

1. 教材分析

1.本文由两篇精短的议论性散文组成,它们从想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2.本课教学既要注意散文教学的共性,教给学生一定的文体知识和赏析知识,引导他们自主进行散文赏析;又要注意本单元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抓住“类型”这个关键词。

2. 学情分析

1. 学生从议论性散文的视角来解读文本,以前是较少有的,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2. 由旧文引入新文,从旧知导向新知。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4. 教学过程

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两位大师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2.文体知识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与以写人、写景、叙事、抒情为主的散文相比,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很明确:它以说理为目的,议论是它的骨干﹔其他类型的散文也会传达某种思想,涉及某些道理,但并不以说理为目的,它们也发议论,但通常只是为了点明题旨。

与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相比,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一样都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但是一般不像议论文那样直接议论说理,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讲究论证方法,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而往往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二、预习检查,扫清障碍

1.读一读生字词。

味(xìnɡ)     wēi rǎnɡ)

   毛(rónɡ)  shì 殖(fán

延(màn  谢(diāo 制(è   临(bīn

kàn  yuān chén

2.分一分多音字。

 

3.辨一辨形近字。

 

4.解一解词语。

卑微:地位低下。

消逝:(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兴味:兴趣。    濒临:紧接,靠近。

遏制:制止,控制。

牛犊:小牛。

洗涤:冲荡;清洗。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缩影:指可以代表同一类型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

《永久的生命》

三、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走进作者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2.文题解读

“永久”即永恒,从时间角度点出了生命的特点。标题简洁明了,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热情的歌颂永久的生命。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学生默读课文,课本勾画回答。)

学生1: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学生2: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学生3: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学生4: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学生5: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明确:从我们勾画的段落中心句,可以将课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自然段先谈生命的短暂,突出无奈与遗憾;第2-4自然段再谈生命的永久,表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5段,总结全文,高唱生命的赞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五、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师:课文标题为《永久的生命》。生命本是有限的,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永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观点的。

1.朗读第1段,思考: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的内容与标题矛盾吗?

明确:第一段写时光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是有限的。与标题不矛盾,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是为了埋下伏笔,先抑下来,为下文对永久生命的“扬”作铺垫。

2.234段是如何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

明确:2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3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第4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是各段的中心句。这些段围绕一个总的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传达文章的主要观点。第2段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以具体的代词来称呼,是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文章从很远处起笔,最终落到现实中来。

3.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六、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旁批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明确: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不尽如人意的个人生命与“脏了”“破了”的衬衣作比较,以衬衣的可洗可补,突出时光的不可逆转,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使抽象的道理具体、通俗。

2.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不朽?(提示:需要从下文的内容入手)

明确:个体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生命史是不朽的,所以,“生命”自身是不朽的的。

3.“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思?

教师提示:我们从对重点词语意思的分析着手。

明确:分开来指的是个体生命;合起来指的是永不休止的繁殖、蔓延的生命史

4.“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凋谢”是指个体生命的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的永存。二者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实,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5.合作探究

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七、总结课文

夕阳逝去,带来美丽的星夜;枯叶飘落,迎来晶莹的飞雪。辉煌或许不再,却能带来昔日的奋进,让拼搏重来;成功也许远去,却能洗去浮躁的外表;让生命重获一种充实的丰盈。让我们共同在这铺满鲜花和荆棘的青春中前行,在乌云和太阳并存的天空下展翅翱翔,让我们的生命灿烂如花!

、作业布置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观点。

2.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篇散文的作者,了解本文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在哲学上,早期为新实在论者,20世纪初其提出逻辑原子主义和中立一元论学说。在数学上,从事过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在教育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哲学问题》《论教育》《物的分析》《西方哲学史》等。

罗素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斗土,曾经奋起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并为此而多方奔走。这篇出自他自传的短文就真实地展示了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2.文题解读

“我为什么活着”以问句为标题,即点明了文章要论述的话题,又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

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教师: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

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三、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读第2段,想一想作者追求爱情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回答。)

明确:带来狂喜解除寂寞看到仙境。

教师:读第3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追求知识的。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抢答。)

明确:作者从了解人的心灵(人类)、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三个方面追求知识。

教师补充: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教师:同学们读第4段,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一齐朗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

明确:这种感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拥有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拥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他的经历就是对这种情感的最好诠释。

教师补充: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身受迫害也在所不惜。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四、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本文作者的语言独具魅力,请同学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品析。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教师: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学生朗读句子,思考分析回答。)

明确: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生动地写出了三种人生追求对自己的重要影响。“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这是形象的说法。这句话大致是说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境,甚至濒临绝望的境地,强调了现实的残酷与追求过程的艰难,语言含蓄生动。

2.怎样理解“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一句。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在孤寂中的情感体验。“深渊”喻指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没有爱情、缺少爱的世界。然而,作者越是描述缺爱世界的孤寂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学生朗读句子,思考分析回答。)

明确:“云霄”指美好的理想世界,“尘世”则指现实世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把他带回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想要帮助人类摆脱苦难,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4.文章前面讲生活的苦难,此处却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分析回答。)

明确:①作者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减轻人类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②作者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③苦中伴随着乐,现实是苦难的,但是爱情和知识会带来欢愉,征服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④虽然作者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即“奋斗的人生是快乐的”。

五、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2.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有人为了生存而活着,有人为了情感——亲情、爱情和友情而活着,它们如一盏盏明灯,驱走了黑暗,照亮了前程,让我们体验到喜悦和温暖。有人把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范围,这样的人生目标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信仰。不管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青春是一场未知的旅行,趁着年轻,去追求,去放肆。

请你以“青春”为题,写一篇哲理散文。


5.板书设计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两位大师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2.文体知识

师: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与以写人、写景、叙事、抒情为主的散文相比,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很明确:它以说理为目的,议论是它的骨干﹔其他类型的散文也会传达某种思想,涉及某些道理,但并不以说理为目的,它们也发议论,但通常只是为了点明题旨。

与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相比,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一样都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但是一般不像议论文那样直接议论说理,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讲究论证方法,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而往往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二、预习检查,扫清障碍

1.读一读生字词。

生:(上黑板)味(xìnɡ)     wēi rǎnɡ)

   毛(rónɡ)  shì 殖(fán

延(màn  谢(diāo 制(è   临(bīn

kàn  yuān chén

2.分一分多音字。

 

3.辨一辨形近字。

 

4.解一解词语。

卑微:地位低下。

消逝:(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兴味:兴趣。    濒临:紧接,靠近。

遏制:制止,控制。

牛犊:小牛。

洗涤:冲荡;清洗。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缩影:指可以代表同一类型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

《永久的生命》

三、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走进作者

师: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2.文题解读

师:“永久”即永恒,从时间角度点出了生命的特点。标题简洁明了,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热情的歌颂永久的生命。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学生默读课文,课本勾画回答。)

学生1: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学生2: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学生3: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学生4: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学生5: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明确:从我们勾画的段落中心句,可以将课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自然段先谈生命的短暂,突出无奈与遗憾;第2-4自然段再谈生命的永久,表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5段,总结全文,高唱生命的赞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五、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师:课文标题为《永久的生命》。生命本是有限的,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永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观点的。

1.朗读第1段,思考: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的内容与标题矛盾吗?

明确:第一段写时光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是有限的。与标题不矛盾,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是为了埋下伏笔,先抑下来,为下文对永久生命的“扬”作铺垫。

2.234段是如何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

明确:2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3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第4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是各段的中心句。这些段围绕一个总的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传达文章的主要观点。第2段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以具体的代词来称呼,是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文章从很远处起笔,最终落到现实中来。

3.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六、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旁批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明确: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不尽如人意的个人生命与“脏了”“破了”的衬衣作比较,以衬衣的可洗可补,突出时光的不可逆转,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使抽象的道理具体、通俗。

2.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不朽?(提示:需要从下文的内容入手)

明确:个体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生命史是不朽的,所以,“生命”自身是不朽的的。

3.“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思?

教师提示:我们从对重点词语意思的分析着手。

明确:分开来指的是个体生命;合起来指的是永不休止的繁殖、蔓延的生命史

4.“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凋谢”是指个体生命的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的永存。二者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实,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5.合作探究

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七、总结课文

夕阳逝去,带来美丽的星夜;枯叶飘落,迎来晶莹的飞雪。辉煌或许不再,却能带来昔日的奋进,让拼搏重来;成功也许远去,却能洗去浮躁的外表;让生命重获一种充实的丰盈。让我们共同在这铺满鲜花和荆棘的青春中前行,在乌云和太阳并存的天空下展翅翱翔,让我们的生命灿烂如花!

、作业布置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观点。

2.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篇散文的作者,了解本文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在哲学上,早期为新实在论者,20世纪初其提出逻辑原子主义和中立一元论学说。在数学上,从事过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在教育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哲学问题》《论教育》《物的分析》《西方哲学史》等。

罗素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斗土,曾经奋起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并为此而多方奔走。这篇出自他自传的短文就真实地展示了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2.文题解读

“我为什么活着”以问句为标题,即点明了文章要论述的话题,又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

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教师: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

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三、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读第2段,想一想作者追求爱情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回答。)

明确:带来狂喜解除寂寞看到仙境。

教师:读第3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追求知识的。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抢答。)

明确:作者从了解人的心灵(人类)、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三个方面追求知识。

教师补充: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教师:同学们读第4段,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一齐朗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

明确:这种感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拥有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拥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他的经历就是对这种情感的最好诠释。

教师补充: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身受迫害也在所不惜。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四、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本文作者的语言独具魅力,请同学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品析。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教师: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学生朗读句子,思考分析回答。)

明确: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生动地写出了三种人生追求对自己的重要影响。“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这是形象的说法。这句话大致是说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境,甚至濒临绝望的境地,强调了现实的残酷与追求过程的艰难,语言含蓄生动。

2.怎样理解“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一句。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在孤寂中的情感体验。“深渊”喻指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没有爱情、缺少爱的世界。然而,作者越是描述缺爱世界的孤寂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学生朗读句子,思考分析回答。)

明确:“云霄”指美好的理想世界,“尘世”则指现实世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把他带回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想要帮助人类摆脱苦难,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4.文章前面讲生活的苦难,此处却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分析回答。)

明确:①作者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减轻人类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②作者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③苦中伴随着乐,现实是苦难的,但是爱情和知识会带来欢愉,征服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④虽然作者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即“奋斗的人生是快乐的”。

五、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2.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有人为了生存而活着,有人为了情感——亲情、爱情和友情而活着,它们如一盏盏明灯,驱走了黑暗,照亮了前程,让我们体验到喜悦和温暖。有人把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范围,这样的人生目标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信仰。不管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青春是一场未知的旅行,趁着年轻,去追求,去放肆。

请你以“青春”为题,写一篇哲理散文。

7.教学反思

散文一定要重视朗读,要反复朗读,方式可多样、灵活,让学生读出趣味。教学中,品系语言的时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鲜明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十分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引导作用。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2-12-05 21:29:59

实践成果

最新实践成果

推荐实践成果

热门实践成果

热评实践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