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实践成果 作业周期 : 2022-11-16 2022-12-05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根据附件文件要求提交一篇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提交且被批阅为“合格”得9分;被批阅为“良好”得12分,被批阅为“优秀”得15分。

详细要求请查看附件。


发布者:周老师

实践成果

提交者:学员陈亮    所属单位:扬州市仙城中学    提交时间: 2022-12-05 17:21:10    浏览数( 0 ) 【举报】

实践研修成果

教学基本信息

题目

             《登高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教材内容

              苏教版第三章第二节

 

个人信息

设计者

姓名

单位

陈亮

扬州市仙城中学

 

1. 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部编版新教材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引领学生深刻品味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诗人的代表作品,引领学生立体化了解诗人,达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目标。《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学透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学情分析

学生此前已经学过杜甫的相关作品,对其有一定了解,但不一定能全面了解杜甫的身世经历,不能深入理解杜甫的这种身世之悲、自然之悲和国难之悲。杜甫在表达这些情感时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学生不能准确的赏析。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2、从意象入手,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意象为本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基调。

2.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4.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1、杜甫生平

2、写作背景

3文体知识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2.听读名家朗诵,把握诗歌节奏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3.再读诗歌,情感基调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字概括明确:悲(“悲”如何体现,走进文本逐步分析)

四、研读文本

(一)前两联是诗人的所见所闻,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二)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小组讨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四)这首诗对仗工整,被前人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结合诗句分析此诗是如何对仗的?

五、整体小结

本诗的诗眼是“悲”, 诗人的悲包含了三层:

自然之悲

身世之悲

国难之悲


5.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自然之悲

身世之悲

     国难之悲

 

 

6.教学活动设计

一、激情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1、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其诗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被誉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形成反复咏叹、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中最为出色。其人有“诗圣”之誉。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壮游(35岁以前);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58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2、写作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3.文体知识

《登高》是一首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多为五言、七言。

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2.听读名家朗诵,把握诗歌节奏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再读诗歌,情感基调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字概括明确:悲(“悲”如何体现,走进文本逐步分析)

四、研读文本

(一)前两联是诗人的所见所闻,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1)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2)意象特点

风急: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

天高: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哀猿: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清渚

白沙: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飞鸟: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以鸟自况,孤独无依。

落木:落木即落叶。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长江: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人之渺小!

小结:

诗的前两联写景:登高俯仰所见所闻。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渚),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营造了凄清、苍凉、雄浑、壮阔的意境。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及哀猿的啼声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苦,奠定了诗歌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二)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请结合诗句分析。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

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① “万里”: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空间)

② “悲秋”:肃杀秋季,给人萧瑟凄凉之感。

③ “作客”:客居他乡,旅途飘零。

④ “常”:客居他乡时间之久,颠沛流离。

⑤ “百年”:人到暮年,一事无成。(时间)

⑥ “多病”:百病缠身,身心折磨。

⑦ “登台”:登台眺望,满目萧然。

⑧ “独”:独自登台,无人陪同。

八层合一,层层递进,对偶工整,却处处悲辛落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小组讨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国事艰难,人生潦倒。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苦恨: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小结:这首诗的诗眼是“悲”,是诗人沉痛而又复 杂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这“悲”字里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包含了因满鬓“繁霜”、“百年”而产生的悲凉的迟暮之恨;也包含了因身体“多病”、“新停浊酒杯”而产生的肌肤之痛;包含了生活“艰难”、穷困“潦倒”而产生的落魄之愁;因朋友已逝、孑然一身的孤独之感;更包含了因时局“艰难”,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四)这首诗对仗工整,被前人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结合诗句分析此诗是如何对仗的?

本诗对仗工整,从首联到尾联都是对仗的。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如上句"风急天高"对下句"渚清沙白",上句"猿啸哀"对下句"鸟飞回",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风”对“天”,“急”对“高”;下句“渚”对“沙”,“清”对“白”,读来富有节奏感。 颔联“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对“百年”,“秋”对“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尾联, "艰难苦恨"对"潦倒新停","繁霜鬓"对"浊酒杯"。 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 “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所以被明代胡应麟称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五、整体小结

1、本诗的诗眼是“悲”, 诗人的悲包含了三层:

自然之悲

身世之悲

国难之悲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朗读

现在请大家再次齐读《登高》,体会诗人那种沉郁而不得宣泄的情感。

7.教学反思

登高一课在课堂中学生对杜甫的了解很多,能踊跃发言,去谈杜甫的身世经历,但要结合诗歌去解读诗人内在的情感时则出现了“断层”,学生不能去感同身受,细致入微的去体会赏析情感的自然流露,缺乏生活阅历和思索的学生不能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诗人的“血泪”,而在课堂中我在这一块的引导也是不够的,另外课堂上朗读的次数太少,应多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

 

 


附件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2-12-05 21:30:12

实践成果

最新实践成果

推荐实践成果

热门实践成果

热评实践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