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共享 > 正文

水与水蒸气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发布者:李翠萍    所属单位:阿克苏市第十小学    发布时间:2017-05-11    浏览数( -) 【举报】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和水蒸气》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第六课教学内容。本单元核心概念为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水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落实到《水和水蒸气》一课的具体概念则是“由于温度变化,水和水蒸气可以互相转化;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本课作为单元第六课教学内容,学生之前已经经历了“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由于温度变化,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及“杯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的探究学习。前一课“水珠从哪里来”,与本课共同组成探究水的液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的研究活动。

水能变成气态,那么,水会从气态再回到液态吗?当水蒸气变冷后会再变成水,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当温暖、潮湿的空气很快变冷时,凝结便可能发生。为了观察这一变化,课文中学生将把一个大而空的杯子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当杯子里的水蒸发时,水蒸气会凝结出现在大杯子内表面上(杯壁有许多小水珠)。由此,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新”的解释了:由于冰使盛冰容器的外壁变冷,于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停留在盛冰容器的外壁上。

 

学情分析

关于“水”和“水蒸气”,学生已有许多生活经验,比如地上的水干了,晾起来的衣服干了,烧开水等等。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水蒸气”、“蒸发”已经有了模模糊糊的初步认识。比如衣服上的水干了,有些学生会用“水蒸发了”去解释。但是在他们的前概念中有着许多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最典型的便是对于热水中冒出的“白汽”的认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白汽”便是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教学反思:第一次试教的经验是,教师不能填鸭式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得出所要探究内容的结论,教师只是起总结归纳的作用,绝对不应该直接给学生答案,在做“加热是否加快蒸发”这个对比实验时,对于学生所说的“用太阳晒”“用火烤”甚至说“用浴霸”把中心点归结为用热量,从而引导学生加热的方法,不要直接给,要有过度,这样学生学得才有渐进性,记得才牢固。对比实验不要求三年级的学生掌握,只要从潜意识里渗透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告诉他们做对比实验要做到公平公正,试着先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教师再将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总结归纳,黑板上出示的实验过程不能太繁杂,要精简。对于凝结,三年级的小朋友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最好让他们能够亲自做一下实验,对于概念的解析和理解可以更透彻一些。

 第二次试教的经验是:滴管的使用要规范,对于实验的指导要更加细致,比如:蜡烛先点燃再放到金属勺下,火柴如何点燃,点燃之后要轻轻吹灭并且放在培养皿里面,有的老师说只要看到加热蒸发快就可以停止实验,我并不同意,我叫学生滴的量本来就少,一两分钟就可以蒸发完,这样更能突出对比。在实验前还应跟学生说明什么时候将蜡烛取出,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小组做完了又想再做一遍,这个我没有考虑到,所以在实验之前应规定实验只做一次,做完就应该将实验材料放回原处。对于凝结,我为了节约时间,只是做了演示实验,最好能给所有学生都体验一下,这个演示实验听课教师提出来现象不是太明显,可以在投影仪上贴一层薄膜,然后让学生发现薄膜越来越模糊,但是在这里我又有一个顾虑,虽然看到变模糊了,但是并不能清楚观察到小水滴,实验有待改进。

听学科带头人上同样的课,我发现她很喜欢将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出来,并且对于概念的解析很透彻,让学生在不断体验中获得深刻而清晰的理解,她将对比实验部分删除了,理由是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加热能加快蒸发这个道理,所以她将重点放在了凝结概念的理解上,听课老师提出最好给所有组提供一个矿泉水瓶里装有冰块,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凝结是什么,有的学生会认为瓶子外面的水滴是冰箱里的,不要轻易否定,可以顺着学生思路用干抹布将外面的水滴擦干,然后让学生观察,学生会发现过了一会又有水滴了,再进一步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更加心服口服。但是对于她删减了教材的内容,我觉得有点不可取,教学目标中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加热能加快蒸发”,删了以后就不完整了,也使学生少了一次自主设计对比实验的机会。

这次同体异构的教研课使我收获良多。

资源共享

最新资源共享

热评资源共享

热门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