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发布者:王霞    所属单位:阿克苏市第十中学    发布时间:2017-05-08    浏览数( -) 【举报】

 

             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许多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广大教师已经耳熟能详了。目前,大多数老师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设置,从备课薄上看都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来(也许应归功于教参和参考教案的引领),但具体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却不尽人意。大多数的课堂呈现出的仍是仅关注知识目标的落实,即使是对其它方面有所关注,但大多也仅是停留在浅层面上,整个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达成率均不尽人意。尤其是过程目标的落实最为欠缺。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体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呢?笔者认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首先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上的目标要求。具体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首先应明确一节课的知识目标,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这节课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然后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由此可见,过程性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两者均不可偏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也就是说知识是载体,过程是核心,没有过程,就无法训练学生的能力,更谈不上思想方法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知识的本来面目,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深化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使他们积累活动的经验,掌握有效的学习途径,感受成功的愉悦,从而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朝主动、积极方面变化。可见三者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二、 要在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已普遍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而且也日益成为教师展现自己创造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教师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尝到了“活用”的甜头,并在一如继往地潜心探索着,但也不乏一些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实践中,走向了极端,出现了许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尴尬局面。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结合实际,“活用”教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教材内容虽然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教材的篇幅不可能详尽所有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把一些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但教材的编写毕竟是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来构建教材体系的,尤其是新课标的教材已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旧教材的许多弊端,都很好地体现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凭借,尤其是教学思路的支撑。如新教材呈现出的情景图,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数学学习情景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创设情景的素材或者说是创设情景的思路;教材中呈现的学生对话交流的画面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现,同时亦是教学方式选择的引领……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程式设计自己的教学程序,节减重塑内容的时间和精力,以利于提高一系列的工作效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既不能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目标,看作是教学中必须贯彻执行的文件,也不能走向创造使用的极端——唯有改变才是创意的错误倾向,更不能进行盲目地“创变”,应在正确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首先,要先弄清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然后结合知识内容的特点认真分析,本节课应如何展开知识的形成过程,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然后再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确定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全面而又恰当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找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再认真思考:
1)教材内容是否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哪些内容需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2)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应从何处切入?(3)教材内容所呈现的排列顺序是否能直接作为教学的顺序?等等。
 
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策略,如:怎样调整教学顺序、提供怎样的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思想的方法、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设计或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甚至重组教材内容等等,使教学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且富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材料,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总之,灵活使用教材是教学的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目的。衡量教材是否是用活了,唯一的标准即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变教材是“活用”,利用教材也是“活用”,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组与改变是否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许多老师没有把握好这一点,教学时往往把学生的认知起点视为零,对学生已经熟悉或经过独立思考即能获得的知识注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重复教学,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了许多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严重地滞碍了学生应有的发展。甚至有的老师,为应付听课,上重课,把已学过的内容当做新学内容重学一遍。这种事倍功半的错误做法是与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极其相悖的,应该及时予以摈弃。
四、 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的学习。
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转变学生以往的单一的被动的数学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注意的是,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并不意味着对接受性学习的全盘否定。对于许多单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感悟到的知识,教师还必须予以讲解。当然这里所说的讲解,是一种引导,区别于强制的和无目的的灌输。教师要把握讲解的时机,应在学生产生困惑的时候讲,要在学生感悟不出或是感悟肤浅的时候讲。实际上,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所长,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及缺陷。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我们必须集各种学习方式的所长,根据时间、地点、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地展开,将各种学习方式根据需要有机的整合利用。具体地说,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讲解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解与引导,需要学生合作、探索的,就让学生合作、探索,需要动手操作实践的,就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
五、 要淡化形式,注重实效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状态看,刻意追求形式之风存在于不少的数学课堂之中,使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显出一派“喜人”的景象,似乎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已经落到了实处。但形式的背后透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新课程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变了,不再沉闷,不再死气沉沉,学生不仅积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还热烈地与同学交流。看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但很可能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认知水平没什么变化,学生不知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最终的感受是热闹了一节课。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考虑到了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提倡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教材的教学要求。具体地说就是忽略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关键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达到什么目的。好的教学方式都是为达到和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选择。应该注意,没有实效的教学方式,只能是流于形式,是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的。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