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中小学教师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17-05-022017-05-31

作业要求 :

作业内容:

通过学习课程《有效的教学与有效的教学计划》,阐述以下问题:

1.你怎样理解目标、评价、情感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2.你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把目标、评价、情感三个要素落实于教学?

作业要求:

1. 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中小学教师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朱金胜    所属单位:阿克苏市第十二小学    提交时间: 2017-05-03 23:36:48    浏览数( 5 ) 【举报】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三次印刷  第99页)。”
    然而许多人却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认为美术教学就是画画,认为只要学生能拿出几幅象样的画来就是美术教学的成功了。甚至有的美术老师也这样认为,并把美术考试简单的等同于画画考试,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让一张画给函概了,殊不知这是有悖于美术教学目标的。“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其主旨在于“参与”;“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其主旨在于“体验”;“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其主旨在于“素养”。由此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应当“重参与,轻结果;重体验,轻效果;重素养,轻成果。”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就得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改变美术评价机制——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
  这里所说的评价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对美术老师的评价机制,一是美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一位美术老师时,鲜有去了解其平时课堂教学的,即使有,也只是关心其课堂纪律如何。他们关心的是你带的学生参加过哪些竞赛(而且要求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取得过哪些成绩。于是乎,多数美术老师便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组织学生参赛方面。为了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有的美术老师对学生的作品大加修改,更有甚者,越俎代庖,完全包办。这些在中小学美术竞赛中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了。其结果可想而知:成绩是取得了,可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丧失了,美术对学生的吸引力丧失了。对此种做法我们也无可厚非,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象庄子那样看穿名利呢?但笔者坚信,在每位美术老师的心中都不愿意这样,都想改变这一现状,可要改变这一现状又绝非一朝一夕、一年半载就能解决的,他需要一个漫长的、渐变的过程,可能是几年,也有可能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上百年……
  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美术老师的评价机制如此,就直接影响了美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美术教学也就简化为绘画教学和书法教学了。再则,少年儿童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从涂鸦期到写实期的转变,研究表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的少年儿童,由于心理发育的原因,绝大多数人会进入一个被称之为"高原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少年儿童对自己的绘画自惭形秽,不断产生抑制情绪,进而丧失了动手作画的兴趣。这时候,如果老师一味压迫斥责,就只会适得其反,只会增加老师和学生彼此的痛苦,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笔者认为这绝不是我们所要的美术教育。“痛定思痛”,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才是唯一出路!如何改呢?笔者结合实际,得出以下六点:
  (一)、评价目的由评比转向谋求发展
  在教学中应一改过去的“功利心”,应顾及学生不同的美术个性倾向,善待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所谓“恶意”表现。记得在我的一次公开课上,当我讲到《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德(即断臂的维娜斯)》时,有位学生冒出一句:“她的胸肌好发达哟!”引得满堂哄笑。在经历了短暂的无措后,我镇定下来,先是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大胆发言,然后从东西方的审美差异谈到生殖崇拜、母性崇拜,最后得出一个“在西方的审美观念中,崇尚健美的人体”的结论。这时,我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无邪,从孩子们的脸上看到了纯真……如果我当初把那位学生呵斥一顿,其结果将是让人不寒而栗的。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展开想象与联想,自由创造,教师要做的就是用心去呵护学生反映在美术学习上的点滴灵气。
  (二)、评价功能由甑别转向促进
   中小学美术教学不是美术特长生的培训,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服务的。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认为:对少儿作品施以评价只是使老师更透彻地了解他们的成长,而不是以学生的缺点和优点来困扰他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从学生的作品中找亮点,进而鼓励他,促进他。
    (三)、评价标准由成人化转为贴近学生实际
  通常人们会以“象不象”、“漂亮不漂亮”等一刀切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美术作品的优劣,但作为美术老师,如果我们依然以此为标准,那就不应该了。学生不是成人,他们的写实能力有限,他们的兴趣爱好各异,这就注定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美术作品是不可能符合一般成人的审美标准的。再者,美术史中的史前美术、文人画、立体主义、野兽主义、抽象主义等等,都是不符合“象不象”、“漂亮不漂亮”这一“大众审美标准”的,难道我们就能因此而否定它们在美术史中的重要地位吗?并不是所有的美术形式都能让多数人喜欢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应更多的关注每件学生作品中饱含的天性,要让学生的作品多一些“灵气”,少一些“匠气”。
  (四)、评价内容由单一知识技能转向审美
  以前提“我们要提高生活质量”——侧重于物质生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数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足了,于是就有了高层次要求——“提高生活品位”,即侧重于精神生活。在精神生活中,文学和艺术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了。而作为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其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审美能力。
  当然,这里不是否认一般美术技能的培养,而是要求在培养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它是一条贯穿于美术教学过程与结果的主线,而审美和美术创造的源泉又是生活,所以我们的美术教学评价应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把学生审美发展需要的历史生活、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引入美术教学之中,并不断引领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如果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那么他们将终生受益,其成果会表现为他们的衣着打扮、家居装潢、装饰品的选择、对美术形式的评价等方面。
  (五)、评价主体由单边转向多边
  老式的美术评价往往是美术老师的“一言堂”,新的评价机制则不同,对于学生的作品,学生自己、学生家长、老师、同学都可进行评价,学生还可对别人给予自己作品的评价发表不同的看法,这就大大活跃可学生的审美思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也就多一批好老师,这种协作对话的关系对老师和学生来讲都是双赢的。
  (六)、评价方式由单一转向多元
  注重结果的美术教学评价要的只是抽象的分数与等级,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学习过程等则不置可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形中也助长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现行的美术教材中对作业评价提出了如下五个方面:善于观察生活和自然;善于表达创意和想法;积极尝试和探索;善于收集和利用资料;良好的交流与合作。这些是值得借鉴的,另外,我们还可结合实际,制订新的评价项目。
  切实改变评价机制,为美术教学指明了方向,为学生参与体验铺平了道路。
  二、精心营造美术学习氛围——学生热衷于体验的动力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造就人的道理。要想让学生热衷于美术体验,美术老师就得想方设法为他们营造一个学习美术的氛围,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老师是一个“榜样”。美术老师应当从自我做起,时常在学生面前展示不同的美术形式,自己能做的,就尽量把整个制作过程展示给学生;自己不能做的,就让学生通过图片、影片等形式了解这一美术形式的制作概况。
  其次,老师是一个“朋友”。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老师以“朋友”的身份深入其中,为他们“排忧解难”,让学生觉得美术作品并不是高塔上的明珠可望而不可即,而是每个人都能制作的真真切切的现实。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于细微处展示自己的知识积淀——不是炫耀,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这样一来,潜移默化间,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认识:美术不是独立的,它与其它学科是紧密联系的,是与人类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另外,老师还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电影、电视、录像、旅游写生、故事、游戏、音乐等,让这些直观的、丰富的视听因素刺激学生对美术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网络进行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美术信息,并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到网上,与异地的朋友进行交流。
  最后,老师是个“评委”。这个“评委”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应当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评委”,而不是一位“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评委”。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05-04 23:11:31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