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中小学教师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17-05-022017-05-31

作业要求 :

作业内容:

通过学习课程《有效的教学与有效的教学计划》,阐述以下问题:

1.你怎样理解目标、评价、情感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2.你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把目标、评价、情感三个要素落实于教学?

作业要求:

1. 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中小学教师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王建元    所属单位:阿克苏市第十一小学    提交时间: 2017-05-03 14:38:14    浏览数( 0 ) 【举报】



你怎样理解目标、评价、情感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什么是整体发展?即整体的人的智力与人格的全面和谐、协调统一的发展。为此,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一、 如何理解“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载体。就是说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同时它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价值观变化的重要载体。实际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内容之中,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因此,“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显然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全面、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就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认知活动和情境学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其学习知识的任务不可能维持。因此,我们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达成,强调重视过程教学,强调学生探究知识的经历和获取知识的体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的根本。本身成为教学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并不是附属的,不仅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且与其他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它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而是从三维目标中游离出来,企图通过创设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学生施以“说教式”的教育,这实质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曲解。





师:(板书12÷62)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道算式。如果我们只改变这道算式中的被除数或除数,考
虑一下,商可能会怎样?





l:商变了。





2:如果只改变被除数,被除数变大,商就会变 大;被除数变小,商就会变小。





3:如果只改变除数,除数变大,商就会变小;除 数变小,商就会变大。





师:同学们以前学的知识掌握得真牢靠!如果我 们同时改变这道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商可能会怎样?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难度,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举一些 例子试试,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好吗?





学生独立活动2分钟。



l:我让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2,算式变成了 6÷32,商不变。





2:我让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1,算式变成了 13÷7l……6,商变了。





……





 随着交流的进程,教师在黑板上提炼出如下信息:





师:请大家来观察“商不变”的这一组算式。商既然没有随着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变化,这其中一定包 含着某种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是什么呢?同学们能不 能进行一些大胆地猜想?





 l:我想可能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
的数,商不变”。





2:我的猜想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 同的数,商不变”。





 3:我的猜想和前面两个同学一样。





4(迟疑地)我的猜想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减 去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5:我的猜想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一个相 同的数,商不变”。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整理成如下板书:





师:现在我们有四种猜想,你认为哪种猜想可能性 更大一些?





生:①、②的可能性大一些。





生:①、③的可能性大一些。





……





师: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选 择一个你们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假设,自己举例进行实
验,把实验过程填写在课前发给你们的《实验记录》上。





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请每个小组选一位小老师到前面来,要汇报三个问题:一是我们组研究的对
象是什么?二是举了哪三个例子?三是我们组的结论是什么?





小组l:我们组选择的是②号猜想,我们举了这样 3个例子……





小组2:我们组选择的是①号猜想





随着学生的交流,黑板上只留下了①、②两种 猜想。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 不变。





师:刚才,我们以12÷62为例,得出了一条规律,如果要知道这条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还需要 怎样? 生:要验证! 师:说得好!请每个同学都任意写一个除法算式, 把它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看看结果变没
?把它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看 看结果变没变?开始行动吧!





生:()





师:刚才,我看到了有一位同学写了这样的一道算 式:48÷6(48×0)÷(6×0)0÷0。这位同学愣在 那儿没法下手了,对此,你有何高见?





 生:这道算式变化后变成了“0÷0”,而除数是不能是0的,我想刚才的结论应添上“0除外”三个字。





师:是啊!添上“0除外”这个限制条件,我们总结
出来的规律就具有普遍性了。这条规律在数学上就叫 “商不变的规律”。



     











你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把目标、评价、情感三个要素落实于教学?





一是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趣味,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可以说,构建新知的必要环节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可以由纯知识问题入手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亦可以由生活实际问题入手,激活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理,感受知识的价值。



二是重视知识形成过程。设定过程性目标的意义,就在于把教学过程的运作结构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凸显出来,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怎样把握好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坚持“三有”即有经历、有体验、有探索;确保“三个获得”即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获得能力     三是重视隐性知识的教学。隐性知识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许多技能、方法、交流、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属于隐性知识,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三个维度,表明把隐性知识的学习提到了重要地位,即这一点恰恰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所忽略的。



怎样加强隐性知识的教学呢?隐性知识无法完整表述,只能通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应加强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不仅有利于深化基础知识的理解、认识,而且提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朝积极、主动方面变化。



总之,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把它们拆开讨论是研究层面的事,但在实践层面上必须三维一体。在这三维中,知识不是中心,而是载体;能力问题、情感问题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的,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能力、情感不能像知识那样搞课堂达标,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2:摆整齐。



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



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



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



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



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评语

实际举例较多。

评语时间 :2017-05-09 19:26:27

附件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