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初中生物学班研修作业:一节初中生物课的教学设计 作业周期 : 2017-04-272017-05-16

作业要求 :

尊敬的初中生物班职务培训学习的学员们:

      请根据学习情况和教学实践,完成本次研修作业:提交一份一节初中生物学课的教学设计电子稿,具体内容由学员自己定,要求教学设计不能写成教案,要符合课程标准,结构要完整,要有教学反思和设计意图等,突出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提交作业前,请大家先看看附件中的参考案例。

发布者 :李文送

初中生物学班研修作业:一节初中生物课的教学设计

提交者:学员林珂珂    所属单位:湛江市第七中学    提交时间: 2017-04-28 14:09:14    浏览数( 3 ) 【举报】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设计

【课    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    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

一、       课程标准要求

    基本要求1 描述内环境的含义、组成和理化性质。2、解释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发展要求 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   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的内容。该节包括体液组成、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而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子与细胞”“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意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第二:“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第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第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复杂。教材在这里安排一个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得到答案。本节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有关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三、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对象为高二的学生,他们具有以下的特点:

l  学生的认知特点

高二学生抽象思维与理性思维逐渐形成,他们对教材的内容已从表面理解转变为更深层次地探究。他们学会运用已学的知识来理解思考新学的内容。

l  学生的认知基础

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中部分课程的学习,已经有了关于细胞和人体内环境的一些基本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l  学生的认知困难

   体液的概念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在这里应及时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细胞外液的三个理化性质中渗透压的概念难理解,所以花较多时间,可以与以前学过的细胞失水和吸水想联系,并与生活联系,即生理盐水。还有,对于内环境又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所以要运用教材在这里安排一个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得到答案。

四、教学目标设计

本节内容是对内环境组成、理化性质以及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情情况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目标:

1、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2小组合作,增强协作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根据本课程内容在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方式,确定了一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六、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通过有效的提问和讨论,以图片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综合运用动态演示法、讨论法、解说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层层引导、层层递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看视频、讨论等方法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以及掌握重难点。

   1)演示法:通过对草履虫取食、排遗过程的视频和人体血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和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的动态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讨论法:以课本知识和动态演示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利分组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理解知识点,解决问题。

3)解说法:以课本内容为主,结合教具和提问问题,给学生讲解课本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本节的内容充分的理解以及掌握。

七、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含义、组成和理化性质,以及人体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通过演示法,帮助学生从直观感知向理性分析过度,引导学生理解掌握重难点。整节课以图片、视频和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层层引导、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掌握重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体验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

本节课重点把握以下几反面的实施:

(1)   充分利用动态演示法,重视学生直观经验的获取。通过对草履虫取食、排遗过程的视频和人体血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和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的动态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重视分组讨论,对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分析,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自主探寻知识点更深层次地理解与掌握。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1、显微投影仪:示草履虫、血液涂片。
2、视频1:播放演示草履虫的取食过程、食物泡及消化过程、排遗、伸缩泡的排泄过程。
3、多媒体1:动态显示血细胞直接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
4、多媒体2:动态显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九、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引言:《看图讨论》1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人体的体温总能保持在37℃左右,为什么呢?2大量出汗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为什么呢?3当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我们体内的环境总能保持相对稳定,为什么呢?4我们体内细胞生活在怎样一种环境中呢?

联系生活实际和思考讨论

引出本章章题和本节节题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

请学生阅读教材P24相关内容,教师设问:1、什么叫体液?2、什么叫细胞内液?3、什么叫细胞外液?

联系初中所学知识思考讨论

让学生知道人体中所含液体的种类

细胞外液的种类

1请同学思考:作为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应该是细胞外液还是细胞内液? 2请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身体里的一个细胞,体会所处的细胞外液有哪些? 3黑板上画出这几种细胞外液,并简单介绍。

体会联系先前知识思考,回答问题

让学生明确细胞外液的种类以及其中的相应细胞种类

练习:1尿液、汗液、消化液是否属于体液?2毛细血管壁所处细胞外液是哪些?

思考回答

对细胞外液范围的理解

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三种细胞外液之间是否有联系,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呢?2请学生阅读相关内容,画出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三者可以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阅读思考试说出三者关系

明确三者的关系,三者构成内环境

细胞外液的成分

身体里的细胞从内环境中取出来,一会就会死忘,为什么?内环境有哪些特性呢?

思考回答

引出细胞外液的化学组成

请学生阅读“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回答问题:1如何将表中的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2除表中所列的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阅读思考试回答问题

明确血浆的化学组成

简单介绍内环境的成分,三种细胞外液成分

的区别

阅读思考

让学生知道细胞外液中包含细胞生活必需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

说明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一定程度可以说明生命起源于海洋

感受体会

让学生联系生命的起源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提出问题:细胞处于这样一种盐溶液中,它生活得舒服吗?我们人觉得舒服的环境应该是怎样的?2引出: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讨论联系生活回答

用拟人的方法,让学生把细胞生活的环境与人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引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联系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因,引出渗透压的概念,产生的原因,以及决定大小的因素。并让学生判断水分运输方向。2简单介绍:血浆渗透压产生的主要原因:蛋白质和无机盐;大小770kPa。并且联系生理盐水的浓度为什么是质量分数0.9%NaCl溶液?

联系已有知识,掌握新知识并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明确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产生,大小,以及印象因素

1给出细胞外液第二个理化性质:酸碱度2以血浆为例,说明其大小,以及与其维持调节有关的离子:HCO3HPO42,适当补充缓冲液的概念。

联系化学识,同化新知识

让学生知道血浆酸碱度大小以及调节元素

给出第三个性质:温度,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也就是人体的体温。

思考

让学生知道细胞外液的温度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提出问题:细胞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都适合细胞生活,但光这样细胞还不能生活,还需要解决“温饱问题”。细胞要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从哪里来,代谢废物怎么运出体外?

思考

引出细胞的物质交换

请学生试着说出其他一些物质通过内环境进入细胞的例子

思考

总结

举例

让学生明确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中起媒介作用,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小结

总结本课:

回顾

总结

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回顾,加深印象

作业布置

教材第6页的课后练习

对知识点的运用、更深层次地掌握重难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液: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内环境)

三者关系: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内环境的化学组成

1、血浆的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运输的其他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不同的是蛋白质的含量很少。

3、本质:盐溶液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a.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无机盐:Na+Cl b.血浆渗透压( 蛋白质)大小:约770ka

2、酸碱度:血浆 PH值:7.35——7.45(调节: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37℃左右。

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例如:气体(O和CO)的交换

板书简明扼要,思路清晰,突出重点,有助于学生对整体的把握,提高教学质量

十、教学反思

1、关于多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影响了最基本的板书书写,而板书最能体现一节课的知识框架,以后上课应注意,多媒体仅仅为辅助手段,课件越简单越好。
2、注意教学中语言

语言要精炼,拓展不要过度,让学生先理解该知识点,必要时再适当拓展额外的知识。

3分组讨论教学

          问题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利用所学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集思广益,开散思维,最后总结答案。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主动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点。

 

老师评语

教学设计完整,体现新课程标准。但是不是应该提供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谢谢

评语时间 :2017-04-29 21:37:53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