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抓好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徐武刚 已在 2017-05-24 10:15 推荐!)

  发布者:曾小梅    所属单位:五华县棉洋中学    发布时间:2017-05-23    浏览数( -) 【推荐】 【举报】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应到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创造意义。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所觉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从读对、读懂逐步走向“读活”和“读用”,从而让学生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灵感。

一、 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能力。

课文是一定的语言形式和一定的思想内容相融合的统一体。读到课文的语言形式,应当能够对他既定的内涵,确切地感知和准确深入地去理解,思考它的思想内容应当能够紧密联系到一定的语言形式去综合,例如,初中第九册语文上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就是诬蔑。”这句,学生读了往往对“中国人”、“一部分人”一词的强调作用把握不准。教师就要让学生“读”,读懂全文理解内容才能达到感知和深入理解。

所以在语言形式和思想内涵统一上进行分析,综合的思考,这是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

二、 培养学生全面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训练学生对信息全面理解的能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不会是一次完成的,尤其是中下生整体把握作品意蕴的能力比较差,常常是局部地、片面地去理解。对此教师要能因材施教,多层次地启发学生拓展还未充分利用接受的信息源,培养其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感悟能力,往往回变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分析《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大多数学生一开始会认为逼孔乙己的凶手是丁举人,单从课文的表层文字看,学生的回答也不能说是没有根据,但从全文整体上来理解这种看法就太直观、肤浅和片面了。对此,教师可要求学生拓宽视野、把握整体,将孔乙己之死放到当时整体社会背景和小说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来考察、剖析,使学生在逐步的理解中认识到当时中国僵化、保守的传统,人们的精神状态,这样学生逐渐会理解正是鲁镇人们的言行举止,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将孔乙己的死因从本质上来讲是当时社会的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思想,这样,通过拓宽视野,联系背景,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把握能力就得到了提高,从培养学生全面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心理互换”意识能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阅读者阅读过程中,虽然已把知识信息通过信息的载体文字输入自己的头脑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已完成了阅读的目的。还需要进行信息转换,使材料上的信息变为自己的知识,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算取得最后的阅读成果。为此,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诱发、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心理互换”意识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诱发学生透过作品的表层文字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并把握作者当时的心境,顺着语脉细加体会。如此使学生在心理互换中进行阅读体验,使他们在联想及再造心绪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比较、加工、重组能力。

一般来说,阅读的完整意义来源于全体学生借助作品互换意象,而意象有新旧之分、深浅之别,只有各具特色的意象自由汇入交流系统中,才会促进学生认识结果的激烈变化,或比较选择,或同化顺应,或加工重组,经过一系列的智力操作之后,最终获得对作品意蕴的精深的认识。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根据心理学家测定,人在平静状态下脑中表象数目不足情感状态下的百分之一。故此,我们在阅读中要注意深化作品的意蕴,想办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去感悟课文的“隐含信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书贵有新得,最重要的是触发功夫。”也就是说,阅读课文,如果只局限与文字所及的范围,所学的是肤浅和有限的。因而。我们如能在阅读教学中诱导学生有此及彼,引起领悟和触发,那就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