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端正心态,平静对待学生

  发布者:刘杰明    所属单位:五华县梅林中学    发布时间:2017-05-27    浏览数( -) 【举报】

 常常在别人的办公室或家里看到“宁静致远”的书法牌匾。也许,在一个功利当道的世界,在一个众生喧闹的时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宁静致远”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把保持内心的宁静作为心灵的追求,并把这一追求当成一件愉快而又自然的事。
   最初看到“宁静致远”这内涵丰富的四个字时,我曾在心里自问:何为“宁静”?“宁静”何以“致远”?也曾从史海中探寻答案,终于从一些人物的典故中得到启发。
   “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戒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时隔千年,历史上许多的人和事早已随时间远逝,然而诸葛亮却依然鲜活在人们的心中,纵观他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淡看名利、淡看世俗、无欲无求、无所羁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应该是他的真实写照。我相信当年他在草庐之中写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名句时,必然已领悟了人生的真谛。遥想他当年虽躬耕南阳,却心忧天下,常常在清风明月中读史,在竹林泉石旁对弈,日观风云变幻,夜察星斗转移,不问名利,不求闻达,胸中的傲然之志和济世之才,不觉间在那青山绿水间浑然成就。当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他离开卧龙冈时,他还不忘嘱咐家人切勿荒废农事,说将来自己即使能成就大业,仍然回来继续享受这田园之乐。作为蜀国丞相,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后却未留下一分私财,留下的只有流芳千古的不朽精神,以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句时时告诫后人的名言,的确令后人难忘。
   对于“宁静”的含义,恐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两个画家相约各画了一幅画,主题是“风雨中的宁静”。第一位画家选择了一个湖泊作背景,风平浪静,湖面无波。他很得意地介绍其中的意境,说:“你们看,这个湖面平静如镜,飞舞的蝴蝶也栖息在树枝上停止飞舞,没有风没有雨,又远离尘世喧嚣,完全呈现出宁静来。”第二个画家画的是一条奔腾的瀑布,旁边有一片灌木林,树枝弯到水面,在这树枝顶端的分权处筑着一个鸟巢,几乎快要被浪花浸湿,岌岌可危,鸟巢内还有两只出生不久的小鸟正安祥地闭着双眼,沉沉酣睡。第一个画家嘲笑第二个画家的画说:“这画表现的是十足的动态,简直可以听到瀑布的轰鸣声了。”而第二个画家则不紧不慢地回答:“你没有看到巢中的小鸟,它们正在安祥地睡着,一点也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呢?”
   我十分佩服第二位画家的高明。实质上,第一位画家只能描绘情景,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是停滞;而第二个画家却能诠释出情境来,表现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宁静。从中我感悟到:所谓的“宁静”,其实是一种禅意,一种意境,指的是心灵的洁净。因此,我们平常所说的“宁静”理应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正如诸葛亮一样,一个人只要能够保持内心宁静的状态,就意味着心中无杂念,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不会被流言蜚语扰乱心智;就意味着能静下心来思考,从而得到心灵的自由和充实。总之,一个融身于社会生活的人,如果能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能经受住各种诱惑,耐得往寂寞,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并有所追求、有所作为。这或许就是真正的“宁静致远”了。
   “宁静致远”理应不是消极的。如果把“宁静”当成消极理解,就好像把老庄哲学当成消极主义一样,是一种曲解。同样,我们也不能把“宁静”与“闲适”等同起来。现实生活中的“宁静”与“闲适”不能简单地区分出来。许多闲人不一定能领会“静”中趣味,而能领会“静”中趣味的人也不一定得闲。比如在尘世喧嚣的百忙中,能毫不留恋地丢开一切,找一处幽静之地,过一种十分简朴的生活,身心放松,悠悠遐想,心中蓦然有所顿悟,这就是忙中静趣。我想,一个人要在忙中享受静趣,内心不保持宁静的状态恐怕是不行的。一个叫梭罗的作家有一天突然厌烦了都市的繁华,一个拿着斧头木板铁钉,跑到瓦尔登河畔生活了多年。他在河畔林中虽然过着一种十分简朴的生活,但最终却给人类留下了《瓦尔登湖》这部伟大的自然随笔。这正是所谓的超尘脱世,保持内心宁静的真实写照。与梭罗一样,陶渊明也归隐田园,学做农夫,悠然自得,乐在其中,有诗为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外,所谓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感喟,同样可算是内心宁静这一状态的真实写照。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