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 作业周期 : 2017-05-112017-05-29

作业要求 :

学习了王舒起老师的《阅读教学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
作业要求:
1.内容必须按照要求撰写且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及认识,无抄袭现象,字数要求为300字以上。
2. 请先在word文档中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

发布者 :张志杰

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

提交者:学员钟雪燕    所属单位:蕉岭县镇平中学    提交时间: 2017-05-13 10:05:22    浏览数( 1 ) 【推荐】 【举报】

 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

钟雪燕

语言感知能力是个体在言语实践过程中养成的一种迅速感悟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对言语的感受是多方面的,诸如用词的正误优劣,组句的高下得失,句群的流畅阻滞,段落的巧妙布局等等,都在感受理解范围之中。可是,怎样才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让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解读文本,具备自己读懂文本的能力呢? 

一、要捕捉初感,画出感点,训练对段落的整体感知能力

快速捕捉初感,画出感点,这与快速浏览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适应知识剧增的新形势而产生的一种快速捕捉信息,获取知识的阅读方法。阅读时,教师可从段落类型,段落主旨,语言特点,段内值得推敲的词句,文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或标点运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指示,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眼睛的视觉与思维的理解活动必须是统一的,伴随着阅读进程,迅速画出语感点,使学生逐渐形成对段落知识的系统认知轮廓。

    例如,《背影》一文,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背影背影在文中重复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在教读《背影》时,跟学生明确: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全文四写背影每次出现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进而感悟出文章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如此善于去捕捉,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对段落结构乃至全篇布局,内容要旨的整体感知能力就能得以逐步提高。

二、边读边画,提高对文章结构内容的感知速度

    我们老师备课教学,经常会设计一些图形加于文字符号——板书,来反映课文整体结构,或局部问题(如重点、难点、写作特色等)。用形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思维,刺激他们的记忆,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但平时读书看报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绘图不只是教师的专利,它同时也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是提高对文章结构内容的感知速度的快捷手段。这样的边读边画,绘图运思,在课堂上,作为教者要经常指导学生手脑并用,加强训练。学生通过绘图不仅养成了认真阅读的习惯,锻炼了思维能力,又提高了阅读效率。如游记散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巴东三峡》等的教学,我们可以突出游踪这个“线”和风景点这个“点”,引导学生以四人一小组来尝试画出一幅风景速写图,并在“线”与“点”上注明地名,表明方位,交代历史人物、时间和作者赋予的喜怒哀乐,把历史知识和所见所闻以及人文思想自然地融为一体。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读勾画圈点整理归纳合作交流为主,老师适当加以点拨指导学生的兴趣浓厚,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很强,形象思维开拓了,阅读速度提高了,语感也就得以真正培养。很多时候我们教者都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作品丰厚的形象和意蕴,教会学生背一篇课文,画一幅图画,以画促读,来深化“读”,借此启发学生阅读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的自主去探究。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每次阅读时留下用时数据,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或者就让他们计时、限时的阅读,以增强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争取不回视地记忆和理解更多内容。当学生一旦看到自己的训练效果时,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成就感,激励自己继续语感能力的训练。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务必尊重学生的初感,允许他们直感的分歧及偏误,并把这种分歧及偏误作为揣摩言语的切入点,引导他们找寻最佳答案信息。

三、要结合语境,训练对词语特殊含义的感知能力

词的意思往往有词典意义和语境意义的区别。词典意义是指该词的一般意义、普遍意义。但作为交际状态的文字语言,其语义不是凝固的。有些词一旦用到具体文段中,其意义可能已被转化,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这就是词的语境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善于捕捉这些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旨及人物的个性心理、素养、处境氛围,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进行比较,揣摩,来感知其特殊的语境含义。

    这样的例子,我们教材俯拾皆是。如:“聪明”一词的词典意义是天资记忆和理解力强等“漂亮”一词的词典意义是指鲜明;美丽;好看精彩,出色。而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中的“聪明”和“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中的“漂亮”在文中的意思却分别成为愚蠢,不懂事说话得体。又如:《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偷偷的一词本意为形容行动不愿让人觉察,不光明正大,为贬义词。此处用作褒义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小草生长时的勃勃生机以及不易被人觉察的情态,并且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反映出作者对小草无比喜爱之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面对这些等等言语材料,会有理解分歧,是时我们要引导他们再看书、讨论,适时发现他们理解上的不足,相机诱导,使学生能真正合理联想,准确深刻丰富地领会言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内蕴。
四、要同中求异,训练对“炼”字的感知能力

凡是典范之作,传世名篇,在词语(近义词)的选用上,往往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的,不必说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也不必说贾岛“僧敲月下门”的反复“推”与“敲”,单就语文教材中这类“炼”字之例也处处可见。请看《天上的街市》中的一句诗:“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中的“朵”是极其平常的量词,用在此处好在哪里?让学生把“朵”改换为“颗”试试,经过比较品味后就会意识到,改成“颗”虽然顺嘴,但谈到“朵”时产生的那种奇妙的联想——流星如行云般的大而慢,如鲜花般的美而灿就找不到了。

运用同中求异的语感训练方法,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材料的内容,而且能激发起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思维的空间,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五、要反复诵读,训练对语言的审美感受能力

一篇精美佳作,教学时,不宜把它嚼得支离破碎,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吟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眼口耳去吟诵,而不是三味书屋式的动口不动心的浪漫读法,那样是体会不出文章的感情内蕴的。朗读就要做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折折传达出来,在反复吟诵中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至再现再创造。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还须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朗读情景,营造朗读气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创造性地去读。进行有滋有味的朗读,读出情品出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在文本中走个来回,与文本产生共鸣,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热情就会高涨起来,而大大提高他们对语言审美的感受能力。如教《春》这篇课文时,我精心选取了《春江花月夜》的乐曲,让这优美的乐曲轻声回荡在教室里,伴随着学生的朗诵。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读后,有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我不知道‘春天在哪里’,这节课我感受到了春天的可闻,可见,可触。春天在呢喃燕语中,在浅草蓝水里,在斜风细雨、桃红柳绿、烟雨楼台中。春天洋溢在我们教室里,流淌在我们琅琅书声中。显然,学生对文章表现出来的意蕴精神已心领神会了。

总之,不管采取怎样的方法,我想高效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才是最终目的,这还需我们教师的灵活掌握。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05-14 15:22:14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