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高中语文1坊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17-09-07 2017-11-21

所属计划: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00 作业要求:

根据本次研修成果并结合教学实际,请提交一篇信息技术条件下支持的教学设计 

要求: 

1、作业要求原创。

002、要体现信息技术条件下支持的教学理念。 

00 3、如有图片需要上传,请按编辑区上方的图片按钮添加上传。 

00 4、如有相同作业,后交者为不合格。 

00007. 

发布者:胡素芳

高中语文1坊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周霞    所属单位:鹿邑县第三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7-09-11 14:40:18    浏览数( 0 ) 【举报】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

① 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写作背景   

1925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师范读,正音。   

      寥廓 峥嵘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            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 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附件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