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实践成果 作业周期 : 2023-03-20 2023-05-29

高中语文坊

作业要求:

题目:

  学习通识课程《教学案例的制作与研究》和相关的专业课程,选择自己语文教学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或论文等。 

要求:

 1、具体题目自拟。

 2、如果是案例,要有教学案例包含的基本要素:标题、背景(情境)案例事件和过程、评析(即对成果进行反思和评价);

 3、原创

 4、1000字以上



发布者:杨寿青

实践成果

提交者:学员高扬    所属单位:宜章第四中学    提交时间: 2023-05-23 16:18:12    浏览数( 0 ) 【举报】

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上,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近《烛之武退秦师》。

二、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秦国此次东征源于:一碍于秦晋联盟,二源于东扩的野心。

三、幻灯片展示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教师解说:这是秦国,都城为雍。这是晋国,都城为降。这是郑国,都城为新郑。晋郑比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氾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本文记叙的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斗争的主角。只身赴秦,说退秦师,实属不易。

四、鉴赏故事情节:

1、课文的标题是“烛之武退秦师”,其题眼(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

   “退”

2、如果你来写这篇文章,围绕“退”,你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学生可能会说:退的原因,退的经过,退的结果。

 3、烛之武为何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师?在第几段交代的?还交代了了什么?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从中可看出秦、郑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

     第一段;还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驻军的位置。

4、是烛之武自告奋勇前去说退秦师的吗?不是。

5、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呢?是否马上同意帮助郑国呢?

  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郑伯采纳意见。

  烛之武拒绝见秦君,流露出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和不满。

6、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表现的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7、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动之以情并晓之以理;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返顾赴敌营。

  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8、秦晋联军兵临城下时,郑国危如累卵。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烛之武,你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保全郑国?

   离间秦晋联盟,关键是如何说退秦师。

9、假设我是秦伯,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才能说服我退兵?”

    英雄所见略同。指名读第三段,其他同学思考烛之武用哪些事理和事实说服秦伯退兵的?

  ①越晋难治。秦国图谋东扩,但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隔着晋国,秦国是很难对郑国实施长期有效治理和控制的。

  ②亡郑利晋。秦国劳师兴众,企图瓜分土地,但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晋国,晋国疆土扩充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就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舍郑利秦。保存郑国,不仅无害,反而有益,秦国要扩大在中原的影响,郑国作为“东道主”,可“供其乏困”。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④晋人无信。纵观历史,经过言而无信、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从而勾起秦晋两国的历史纠葛,瓦解秦晋联盟。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⑤晋人无厌。从历史说到现实,晋人不仅无信,而且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10、其中那一点最关键?阙秦以利晋

11、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①善于分析利弊,处处为秦国着想:

       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

      ②善于利用矛盾: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晋人无信——使秦伯深思;晋人无厌——预言晋国贪得无厌,日后必进犯秦国。使秦伯存有戒心,改变主意。

      ③讲究语言艺术——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烛之武先以退为进,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经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仿佛他不是来救郑国的,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国着想,这自然会引起秦的好感,从而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缩短双方的距离,使秦伯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④善于揣摩心理。

       通过分析利害关系:亡郑利晋,舍郑利秦。一利一害,使秦伯动心。

     烛之武明里为秦,暗则为郑。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然而欲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何其难也!如果烛之武这样说:秦晋以强凌弱,此非仁义之师、不义之战;郑国尚可一战,胜负难以预料。秦穆公会耐心倾听并改变主张吗?显然不会。烛之武是妙语退秦师

 12、烛之武的目的达到了没有?何以见得?(秦晋退兵)

 13、晋文公为何不愿向秦军进攻?

    最后一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文公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原因。

五、探究本文叙事的特点?

①有头有尾,层次井然。

   开端:秦晋围郑                           

发展:临危受命            

   高潮:说退秦师  

   结局:秦晋退兵

②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一把汗。

      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希望。

      烛之武因长期不被重用而”辞曰“,打了退堂鼓,使希望又趋渺茫。

      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戏剧性。

  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紧张。

      晋侯讲了一番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③详略得当。

     ④伏笔与照应:

      A从秦晋围郑的原因可看出秦、郑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

      B“夜缒而出”照应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到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通知对方,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六、鉴赏人物形象:

     1、写事离不开人,从整个情节来看,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说退秦师——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

       慷慨许之——满腹才华又怀才不遇,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夜缒而出——勇敢无畏的勇士。

     2、试分析其他你喜欢的形象。

       例如: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礼贤下士,从谏如流,勇于自责。

               ——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七、小结。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评价与反思:

  在经过前两个课时的文言基础知识疏通后,进入第三课时,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语言艺术内容,文章中涉及到三方面人物,烛之武最大的想法是挑拨离间秦国和晋国,当然,秦军主帅也不是可以随意被人欺骗的,烛之武的话,看上去每一层意思都与目标无直接联系,但串联起来的杀伤力才是致命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在没有全读完,全读明白就自己推断,大部分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了对烛之武的片面理解。这是高一新生的一般性思维定式,语文科的一个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不轻易对看过的内容下早率的结论。在这个层面上,本节课是成功的,经过师生互动,学生初步认识到深度阅读的可行性,课堂的后面部分,学生开始谨慎的思考并小心的回答老师的提问。

   在人物形象的发掘方面,学生的红黑二元对立思想根深蒂固,天真的认为烛之武是好人,那么晋国国王就是坏人。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初步给学生建立起了超越二元对立思维的高级认知,这种认知更接近真实的世界。




老师评语

良好

评语时间 :2023-05-24 16:23:55

实践成果

最新实践成果

推荐实践成果

热门实践成果

热评实践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