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者:黄登     发布时间:2017-10-24 浏览数( 14) 【举报】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教师从理念到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教师从高高在上的“主宰”地位慢慢地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间,充分认识到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已不再是口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渐渐地成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在我们看到这些可喜变化的同时,也目睹了数学课堂中新理论与传统经验的碰撞中生成的许多问题。因此,从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入手剖析课堂教学、揭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近期成果以“问题”与“对策”的方式呈现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

1、“复习”与“情境”进退两难

目前,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主要有三种模式:

其一:复习——新课——练习——总结

其二:情境——新课——练习——总结

其三:复习——情境——新课——练习——总结

2、小组交流“流于形式”

小组交流“流于形式”这样的问题,以前就有很强烈的呼声,在这里重新提起是因为这样的问题仍然存在,甚至还很普遍。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小组交流时,满足于每个人说一遍而已,不关注别人的意见,没有真正的交流。

3、“练习”中的“问题”得不到关注。

学生在做练习时,老师比较关注正确答案的揭示。而个别学生错误的做法往往被忽视。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不能了解学生的错误认识,就像错误的“根”没有被铲除一样,早晚都会萌发。

二、对策

1、正确处理“复习铺垫“与”“创设情境”的关系

“复习”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回顾学过的知识,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其二,分散新知识学习的难点,以免用到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卡壳。实际上,如果学习新知确实用到以前学到的、很长时间没有接触的、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做一些回顾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复习的方式,不能以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代价。如果是为了第二个目的,“分散难点”,使课堂“顺畅”,给学生搭建过多的“台阶”是不可取的。

至于“创设情境”,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问题,让学生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建立教学模型,然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没有了“情境”也就没有了“数学化”的“根”。所以说,由“情境”进入新课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需要注意的是,“创设情境”不能偏离数学主题,不能只在“有趣”上下功夫,不能只作为“课题”的引子。

其实,好的情境应该具备三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二是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三是生成数学问题。我们倡导“复习铺垫”与“创设情境”整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摒弃彼此孤立同时出现在一节课上。

2、强化小强交流的“互动性”

若想学生在小组内有真正的交流,老师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       选择有交流价值的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不起来,多数原因在于老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交流的价值,学生没有交流的需要。所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问题一定是“有难度”个人难以完成的;“有分歧”难以统一的;或是“有多种答案”开放性的问题。

第二,       老师对交流的指导要到位。

这里说的“到位”,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交流不仅要有指导,而且指导要细化为具体的行为上(包括:程序、交流的语气等)。

3、关注“练习”时学生出现的“问题”

学生认知的疑惑点,对知识掌握混淆点,正是老师指导与讲解的切入点。从学生的迷茫处入手的引导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老师组织学生课堂练习时,不要只关注正确答案的揭示,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答案。找到错误答案的原因,面对全班学生澄清错误认识。不要只是让“答对的请举手”,更要关注“谁的答案不一样?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要把学生的错误答案作为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来利用。

以上,仅从“引入” 、“交流”、“练习”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更多的问题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与探讨,望一线数学教师,广泛参与相关问题的交流。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关键,提高驾驭数学课堂的能力。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