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体会

  发布者:雷丰玉    所属单位: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时间:2017-07-03    浏览数( -) 【举报】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原有学习、生活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了语文课堂,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绚丽夺目,多姿多彩。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实践中,充分应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能够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具有形象、生动、直观、信息容量大等特点,集文字、图画、音频、视频于一身,给学生以新鲜、刺激的感觉,还可以将教师用语言及教具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单调的东西生动化,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事物的本质。比如:在学习课文《再见了,亲人》及《小英雄雨来》时,由于学生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录像片或记录片,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史实资料,这样,学生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及理性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同时学生也被生动的历史画面深深吸引住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浓浓的学习氛围和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培养了对语文、甚至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这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将会使“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变成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形象、直观的刺激、通过生活实践,才会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从而化作具体信念。而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的。多媒体那迷人的画面、绚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丰富真实的背景资料,可以扩大信息量,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印象。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和《桂林山水》等课文时,笔者就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再借助多媒体手段把黄山及桂林的美丽风光、历史传说、人文现象等背景资料适时呈现给学生。这样,令他们身临其境去观赏、去感受、去遐想、去思索。在他们欣赏绚丽的大自然风光的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感情。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我们通过比较来表达自己的爱好,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大自然的风光如此,名篇佳作如此,人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此。他们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都有不可取代的美。“大江东去浪淘尽”是一种美,“小桥流水人家”是另一种美;“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缠绵哀婉之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一种豪迈洒脱的美;黄昏的温柔是一种美,星夜的神秘也是一种美。在进行诗词或精美散文教学时,笔者就辅之以优美抒情的音乐,同时配上风光或动画营造出美的意境。这样,在声、光、色的作用下,图文并茂,视听结合,渲染气氛,激起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兴奋,使其享受审美愉悦,在比较中欣赏美、感受美、鉴别美。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信息技术可以展现生活中的美,唤起学生心中的美感,在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创造美。在阅读或欣赏过程中,播放精美的画面,配以相应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及假、恶、丑,在观察图像的同时,联系生活中的美将自己的思想与感受写成文章,这样在读与写的训练中,既创造了美。也净化了心灵。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运用信息技术再现真实情境

再现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使语文教学极富感染力和实效性。例如:在学习《三峡之秋》一课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自己上网收集与三峡有关的图片或资料,写成预习笔记。在上课时向学生播放长江三峡的纪录片,再配上恰当的音乐,然后,事先安排好一个学生走上讲台,扮演“小导游”,此情此景,学生仿佛真的感受到长江的气势磅礴,领略到层林尽染的山峡秋色,当笔者看到学生脸上洋溢着或平静或热烈或惊叹的表情时,觉得好像真的每个人都身临其境,来到了长江的怀抱,胸中也充满了豪情。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应用情境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情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作文课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在作文课时,教师要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让学生写描写家乡景物的文章时,笔者就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创设了“了解家乡沈北新区”的应用情境。通过这个情境话题,学生了解了沈北新区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有的学生讲起了“七星山”、“石人山”的传说,有的学生想解开“怪坡之迷”,有的学生还对当地农村的一些民间艺术,如剪纸、皮影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随着学生对家乡各方面情况了解的增多,他们对家乡的感情也更深厚更特殊了。因此,学生写起作文来,就能出现很多精彩的片断和句子。

3.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探索情境

学生不仅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也要有探索精神,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比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笔者将这篇文章制成Flash动画,当学生学完课文还沉浸其中时,笔者说:“乌鸦很聪明,可是小朋友们更聪明,如果你是课文中的这只乌鸦,而周围又没有小石子,你怎么能喝到水呢?”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他们各抒己见,想出了把瓶子倾斜一些,或者在瓶里放上海绵条等办法。学生说完后,笔者再将他们想到的或没想到的办法都用动画形式播放出来,这样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同时,他们的发散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四、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美国创造学家道格拉斯曾说:“孕育了发明能力的小学毕业生,远比扼杀了发明创造能力的哈佛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的确如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质疑,是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养成质疑习惯。而想象是人类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因为有了想象,人类才创造出今天这美好的世界文明。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引导得法,其想象力便会如虎添翼。比如:教学《瀑布》一文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各种瀑布的景色,又配上了古筝曲,学生看到瀑布的样子,如醉如痴,这时,笔者趁热打铁赶紧追问:“瀑布像什么?假如你是诗人,你会做什么比喻?”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回答也精彩纷呈。又比如:写作文《云的联想》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关于空中变幻无常的云的短片,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或想象。当学生把云说成是“温柔的小女孩”、“美丽的天使”、“洁白的棉絮”、“硝烟弥漫的战场”时,笔者真的感到很欣慰。没有“异想”哪来“天开”。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从相反的、独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允许他们提出一些粗糙的、不成熟的、甚至是荒唐的想法。如:学习《赵州桥》一课,笔者将该课文制成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赵州桥的结构特点,让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如果你是赵州桥的设计者,你会有哪些创举?”有的学生说:“在桥上安装一种可以净化水的装置,避免‘水污染’的发生。”有的说:“可以安上电子感应器,以避免交通拥挤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还有的说:“在桥上设立一个小型的‘生态沟’,向人们宣传环保知识……”这样,在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的同时,创新品质也得到了发展。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一个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学生不可能有活跃的思维,也就谈不上创造性。而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可以给语文课带来新鲜与活力。笔者在说话课中,设计了一个口头作文比赛。教师将口头作文的内容及要求制成短片,播放给学生看,给他们创设有真实感的竞争情境。然后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再展开激烈的竞争,有的小组选择了即兴演讲,有的小组选择了故事续编,还有的小组选择了现场解说。这样一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除此之外,笔者还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问题,也常常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在教学时,笔者从不把参考书上所谓的标准答案“塞”给学生,而是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让他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迷信名人。笔者发现,让学生看辩论赛可以很好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看一些各种各样的辩论赛,让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活起来。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越来越有主见。教材中常有比较句子的问题,让学生说哪个句子写得好。每当回答此类问题时,学生往往不假思索地说书上的句子写得好。其实,也不尽然。笔者教三年级语文时,书上有一句话这么说:“落叶在林间飞舞”。当学生一致认为“飞舞”用的好时,笔者说:“书上这个词用得很好,但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谁能用一个和‘飞舞’一样好的词,或者更好的词?”结果,班里有一个小女孩说,还可以用“飘舞”,好一个“飘舞”,绝不比“飞舞”逊色,总之,在教学中笔者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创见、异见充分鼓励、尊重理解,对于学生的误见也给予宽容引导。

五、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语文阅读

信息资源跨越时空,浩如烟海,将信息技术用于拓展学生阅读,会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打破时空的局限,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1.布置预习性作业,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

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性作业,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动机,将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之前,笔者就布置了预习性作业,让学生课前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本诗的作者李白,诗中人物孟浩然,以及黄鹤楼、扬州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上课时,先让学生交流查找的信息,学生有的说出了本诗的创作背景,也有的了解了作者的详细信息,还有的学生对扬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唱起了《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支歌。这样一来,课堂马上活了起来,学生们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

2.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链接,拓展语文阅读

网络资源灵活、便捷;省时、直观、信息量大。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适时、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筛选、整合网络中的有效资源,让学生浏览一些优秀健康的网站,让这些信息为语文教学服务,让平面的教材更加立体、丰满。网上有很多文辞优美、内容生动、意蕴深刻又与课本密切相关的文章。学生如能畅游其中,得其精髓,定会如鱼得水。这样既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又让他们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比如:在教学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我喜欢》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网上查找各种信息。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看到更多张晓风的作品,了解了她的创作风格,还了解了她本人的一些故事。有的学生还知道更多的台湾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有的学生还谈起罗兰的散文、席慕容的诗、龙应台的杂文等等。这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真是一举多得。

3.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教育就是要启迪和培养人的智慧。单凭学校这座象牙塔一定培养不出发明家。就如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必须使学生从小的学校圈子和书本中走出来。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信息技术的根本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接轨,与社会接轨,让所学内容更有生命力和实际意义。比如:在知道学生写作文《一个建筑物》及《秋景》等文章时,笔者就先让学生看网上形态各异的建筑物以及相关的说明文字,还有古今中外描写秋天景色的佳作,学生看完后,真是受益匪浅,当学生把某个建筑物比喻成“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和“镶嵌在浩瀚大海边的一颗璀璨明珠”时,当学生把一树黄叶比喻为“一树金”时,当他们觉得山脚下有一棵白杨树很“孤独”时,当他们看到一棵小树苗从而想到“十年后”这里将会成为一片森林时,我知道是那丰富的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灵感。

每个人的智慧就犹如一座休眠的火山,一经点燃便会有无尽的创造潜力。而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一定会点燃学生的心灵之花、智慧之光。每一个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与优势,让语文课充满蓬勃的朝气,让语文课变得水波浩渺、气象万千……笔者相信,只要每个教师充分、合理地开发并利用好这种资源,在教学中大力推广并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声、情、景交融的氛围,语文教育一定会走向新的春天。

附件

  •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体会.doc  下载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