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认识和实践

  发布者:徐英    所属单位:外校初中    发布时间:2017-10-26    浏览数( -) 【举报】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认识和实践

物理教学生活化是指,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进行关联,并围绕日常生活的主题展开物理教学.这种方式的教学,在物理问题中引入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将物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一、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1.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对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有着深远影响.正是由于这一理念的存在,提醒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秉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和想法.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要包括:首先,生活对教育的需求,而教育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生活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因为生活的需要,教育才得以延续,所以从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传递的观点主要反映在它将生活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其次,教育与人类生活同步.生活的特征之一就是生长,所以对于教育而言,人不应该因为离开校园而停止接受教育.最后,生活中能将现在与将来联系到一起的方法就是教育,将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就是为了防止教育脱离社会.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丰富自己,知识的获取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不该是被动地被传授知识,而应该主动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并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新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应该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驱动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构建的过程则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能够为教学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二、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1.教学生活化策略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入课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的引入主要包括生活和物理两个方面.如果围绕物理这一方面进行引入和展开,会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引入的课题与学生生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创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场景引入物理知识.

2.开展活动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点和看法都是建立在主观意识之上,导致教师很难通过只言片语改变其思维方式和想法.这种单纯的语言授课方式,限制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结论的获得,还应该进行体验和感受,通过活动深入了解物理知识.这种活动带来的体验是语言所无法超越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添加活动环节,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实现物理作业的生活化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物理作业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补充和复习,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并且作业内容往往是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一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实现生活化教学,其中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物理作业生活化.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通过创新的方式摆脱物理作业原有的单调泛味,在作业内容上进行思维发散,使作业与生活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还要在作业的形式上进行创新,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和数据调查等有趣的形式来完成作业.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将观察到的现象与课本中的物理知识进行联系,并对知识进行生活化的拓展;在数据调查的过程中,学生能在搜寻有用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分类,最终针对问题得出答案,提高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这样的生活化作业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4.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但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和计算机教学软件,还应该包括科技馆以及实验室等.新课标要求课程资源的来源应该进行拓展,需要利用生活资源对以往的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和完善.在知识中增加生活资源,是对教学信息的补充和拓展,能将物理理论的研究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将知识与生活进行交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生活物品开展物理实验.比如,一个装满水的水杯,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和反射;一把梳子,能够帮助学生观察静电现象;一根铁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等等.在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完成了学生角色的转变,从前面学习的被动者,变为现在学习的主动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对物理知识有了直观地体验和了解.总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不但要求改革教学方式,还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思维,从传统的课本教学中走出来,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蒋国峰 单位:江苏宜兴市楝树中学

第六篇: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物理是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能使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物理来源于生活,与学生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习物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一、分析创设教学情境的前提

初中生正处在叛逆期,个性明显,自尊心强.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遇到学习瓶颈期时,学生一开始会不断反思自己,总结学习经验,但是随着问题的持久性,在考试中成绩提高不明显,导致一些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我否定,有的甚至自暴自弃,造成学习障碍.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要让问题激化,而是让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这需要教师了解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入手,分析学生学习存在的困难,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例如,在讲“摩擦力”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篇幅的讲解,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为了让摩擦力这一概念更生动,让学生乐于接受,我让大家伸出双手,相互摩擦,使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以及摩擦力的特点.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认为的摩擦力,带动了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二、把握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创设合适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出发,依据教材内容和难易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该把握以下原则:1.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老师”.学生会因为兴趣自主学习,专心专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否则即使老师讲得再卖力气,学生也不感兴趣,那么教师的付出也是徒劳的.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活跃课堂学习氛围.2.启发性原则.兴趣是基础,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启发性原则正好符合这一教学目的.启发性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3.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作为前面赘述的原则的实际应用,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符合当时的教学条件,使教师操作起来得心应手,也使学生“够得着”.这样,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讲“电路”时,电路知识点相对复杂,即使学生对电很熟悉,但是转化成课本知识来学习,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高.电路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重点,学生必须掌握电路知识.为了让学生了解电路,我带来了有关教具,让学生模拟接线,并动手操作自己混淆不清概念的部分.当我亮出教具的时候,许多学生眼前一亮,并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我不断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我所提出的问题对线路的影响.学生积极响应,都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不断尝试新的连接方式,尝试改变线路的走向.这样,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多角度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越来越喜欢物理学科.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多角度思考,找出易于学生接受的模拟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讲“惯性”时,我手里端一个盛满水的水杯跑步前进,脚步突然停止,水杯中的水突然溢出,并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在坐公交车时,车突然间刹车,我们为什么会身体前倾?在学生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水杯在突然停止运动后,里边的水会向哪边溢出?如果我突然向右急转弯,这时水会向哪边溢出?这样的设问,轻松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这种悬念设置,能够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可动手操作的生活现象.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把知识和情境融会贯通,创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要利用情境教学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多维度、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商中达 单位:江苏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第七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观察能力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物理学的基础就是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实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观察物理现象,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知识.

一、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引入环节.一堂课精彩的开头,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不寻常和鲜明性,能使学生投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中.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听课投入程度,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利用生动化教学手段,避免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分散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从自身的讲课风格、语言表达、语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方式,适当穿插生活现象,使学生轻松获取物理知识.例如,在讲“在汽车匀速行驶中,对司机的运动状态进行描述”时,会遇到一些不同的解释.比如说,副驾驶就会觉得司机处于静止状态,而作为马路上的人就觉得司机正在运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为什么有两种运动形态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物体在进行相对运动时,要依据参照物进行描述”的知识.物理现象源于日常生活.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课堂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

二、引导学生理解,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反映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初中物理教材中基础概念占了很大的篇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在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时,教师能够初步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能力,并适当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反馈自己对物理问题的理解程度、解决方法,从而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物理知识.例如,在讲“惯性”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便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物体运动的原理.比如,为什么人们踩了路边的香蕉皮会向后滑倒,而被石头绊倒则会向前摔呢?大多数的学生都知道这是因为“惯性”的原因,可是却对其物理原理不能准确表述.教师要重点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让学生知道人绊到石头时,脚受到石头的阻碍停止运动,上半身却会继续向前,所以会向前摔.反之,踩到香蕉皮,脚随着西瓜皮向前滑行,所以会向后倒.这样,学生能深刻理解“惯性”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科学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

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物理现象,物理知识也是从生活中产生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材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相关方面.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教学环节,把生活现象有意无意地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认识物理原理.比如,冬天的打霜现象.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总结,思考为什么会形成霜.通过教师的引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物理知识,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例如,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火箭、卫星、三峡工程得到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不过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公众平台了解相关资讯.比如,在观看发射火箭的过程中,会看到发射架下的“白气”,或者火箭周身所掉落的物质.通过观察和思考这些现象,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在学校学习毕竟有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通过观察生活现象,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科学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附件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