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用新课程理念导航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发布者:林小社     发布时间:2017-08-11 浏览数( 0) 【举报】

         

用新课程理念导航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三中学教师     林小社    

 

初一历史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增强趣味性、直观性、生动性和启发性;二、设置活动课和课文后“活动与探究”、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从学生本位观出发,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建立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谈谈实施新教材两年多来,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与具体做法。

(一)      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出现了,不仅仅是摆在一个学生面前,而是多数学生或全体学生桌面上,这就需要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共同努力共同承担完成探究学习任务。

教师积极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过程。提倡学生建立主动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学习的信息、方法和成果(包括教师提供的网络通信、多媒体课件)增进团结互助精神,共同解决问题,如一位历史教师讲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的危机是否矛盾”的问题时,将学生提前分两个大组:探讨中国清朝封建社会状况一组,探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一组,每大组分几小组,确立不同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探究目标,完成相关交流。其中一个历史小组介绍17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中如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土地短缺、人口压力、民族矛盾、统治制度缺乏活力、闭关锁国、文化落后等潜在的危险。另一历史小组介绍同时期西方社会、生产、生活文化思想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史有据。交流对比之后,使学生明确了“社会的危机”其实是在中西对比的意义上说的,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已经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中国仍在自己的轨道上安步行进,在不知不觉中“衰落”,它所潜藏的矛盾和危机空前严重。这种学习效果是个体学习难以达到的。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与他人合作,可以使学生养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集体意识形成与他人友好相处合作的心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思维合作活跃性。教师在积极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的同时,也要积极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整体考虑设置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 驱动学生“我要学”的主动学习需求

“我要学”基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一种内在需求并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标准》规定“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这是初中历史课程的根本目的所在。兴趣是学习进步的根本动力,没有兴趣形同一种乏味而又低效的服役。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历史教师应以学生所熟悉的基本事实和新旧交替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激发点”。众所周知,越是直观、形象的事物或内容,越容易记住和理解,越容易激起学习者的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与“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放在上下位置进行直观比较,一方面是显示出两种人生活的不同时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等引起注意,进而激活思维,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供学生们探索。巧妙设计问题,紧扣课文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围绕上述问题,将自己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表现了强烈的主动学习意识。紧依现代教学信息技术展现多色的空间地图,真实的文物图像,想象的情景图画、录像片等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身置于其境,唤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形成“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态度。

仅仅将学生学习历史主动性建立在兴趣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确立强烈的学习责任感,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作素材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情理、情趣、情志来激发学生的情思,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从而达到了“欲罢不能”的效果,例如我区一位教师讲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抓住汉武帝即位时只有16岁与初中学生年龄相仿,精心设计历史舞台,让学生身临其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在火热的气氛中,每个学生不自觉地参与教学中,这样感受历史,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    培养学生“我能创新”的自信心理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有的生存状态,从而创造一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自主发现和意义创造层次的学习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有助于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独立性,积极树立学生自信心。

在学生身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显在与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创新的要求和欲望心理。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述1405年郑和开始七次下西洋的史实时,补充明朝中后期以后中国封建统治者有意抹杀郑和的壮举和现代人提出重走郑和路的有关新闻评论。接着要求学生对此历史的内容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认为郑和下西洋,作为和平的使者,宣扬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提高了明朝的威望和国家地位,显示了中国强大国力,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东非等各国的友好,促进了中国人到南洋开发和建设,应该大力歌颂郑和。有学生则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在浪费国家财力,如与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贸易中大部分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有同学还认为郑和是一个失败的贸易家,甚至于“傻呆了”,因为一些贸易是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贸易坚持“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货,让别人“发了财”,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从而加深“夜郎自大”的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两种不同的观点,形成对峙状态,教师没有在这问题上过早下定论,而是鼓动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学习历史不丧失个性、不惟书惟师,不人云也云,不失独立创新意识,自信心理得到了满足。

还如,学习关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发言,有位同学跳出教材观点束缚,提出了“古代君主注重官吏的品德与我们今天强调以德治国有何区别?”的问题,学生顿时来了兴致,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高兴,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正确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充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空间,“我能创新”变成相应体现在历史学习之中。

(四)    培养学生“我会学”的主动探究精神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句话阐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目标应定位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会学”,达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的主动探究的精神。当前新课程大力提倡的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突出了历史学习的过程性,强调了学生在过程中主动探究历史和体验历史,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个例中掌握“工具”。

如,当一位教师讲到汉武帝的“大一统”史实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汉武帝的问题,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即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下评价古代帝王。出乎教师意料的是分组讨论中,学生形成不同的观点,多数学生赞同汉武帝是个年青有为的帝王,历史功绩不逊于秦始皇,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帝王,而部分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残酷杀戮、有帝王的“通病”,也有的学生认为,他文学修养不高,缺乏远见,禁锢了社会思想等。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并没有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和“统一”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继续查阅资料,用具体史料完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了解何为“论从史出”,知道如何站在历史社会背景下去评判古人。在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的完整过程中学习,具备主动探究精神。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成功体验,这样学生就会越来越要求学,越来越爱学。

历史车轮已迈入二十一世纪,教师要多学习知识,研究新课程,新课标,探索更适合现代化教学的方法,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愉悦地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把他们培养成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用新课程理念导航历史课堂教学,勇于实践和创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