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布者:景志     发布时间:2017-11-01 浏览数( 0) 【举报】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指思维活动发挥作用的灵活与广阔程度,是一种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在思维活动中,体现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发散思维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它的基本特征是:流畅性——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反应迅速;变通性——思维方向灵活变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提出超常的构想或新观点;独创性——对事物的处理或判断表现出独特的见解。

因为发散性思维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横向拓展,逆向深入,采用探索、转化、变换、迁移、构造、组合、分解等手法,开启学生心扉,常常得出新颖的观念与解答,所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作为数学教师理应顺应时代的潮流,竭力把自己的课堂变成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的场所。

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设计开放性题目

开放题的显著特征是答案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分析、综合甚至猜想,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经过必要的推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比如,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性题目:

1  只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你如何处理和安排这三个条件,使两个三角形全等,依照方案⑴:若这个角的对边恰好是这两边中的大边,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还可以设计几个方案?

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各显神通,得出如下方案。方案⑵:若这个角的对边恰好是两边中的小边;方案⑶:若这个角是这两边的夹角;方案⑷:若这两边相等;方案⑸:若这个角是直角;方案⑹:若这个角是钝角;方案⑺:若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方案⑧:若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钝角三角形;方案⑨::若这个角是这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角,它所对的边为其中一已知边;方案⑩:若这两边中有一边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另一边为已知角的对边,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二、注重一题多解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精选典型的例题、习题、练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通过一题多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总结比较出较好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比如,在复习初三“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选了第31页的例4作为一个巩固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复习题:

例2       已知两个数的和等于8,积等于9,求这两个数。

首先让学生明确两个相等关系:⑴“和”等于8;⑵“积”等于9。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在哪个步骤用这两个关系。然后明确指出本题有多种解法,让学生探讨,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结果收集到以下四种解法:

1、两个相等关系都用来列方程:设两数分别为x 、y,则x+y=8,xy=9,解方

程组。

2、设时用关系⑴,列时用关系⑵:设一个数是x,则另一个数为8-x,得方程x(8-x)=9,解一元二次方程。

3、设时用关系⑵,列时用关系⑴:设一个数是x,则另一个数为9/x,得方程x+9/x=8,解方式方程。

4、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这两个数就是一元二次方程x2-8x+9=0的两根。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注重一题多变

在教学中,如果把一些题的条件和结论适当改变得出新题目,由一题变多题,通过演变,可使学生时时处在一种愉快的探索知识的状态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素质。

例3       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360km。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km,

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2km,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多少小时相遇?

①〔条件变式〕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甲的速度是48km/时,乙的速度是72 km/时,它们背向而行,几小时相距800km?

②〔结论变式〕甲乙两站相距360km,慢、快两车分别从甲乙两站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快车每小时比慢车多行驶24km,求慢车速度。

③〔背景变式〕甲乙两队合作360个零件,甲队每小时做72个,乙队每小时做48个,甲队先做25分钟后乙队加入合做,问:甲、乙两队合做几小时完成任务?

进行一次适当的变式训练,学生就相当于做了一套“思维体操”,它不仅能巩固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能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设计题组进行对比训练

精心设计外观相似而解法或结论又不尽相同的题组,可使学生在类比中巩固常规方法,在类比中促进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复习初三“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我设计了如下题组:

 1、设x1、x2是方程2x2﹣6x+3=0的两个根,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x1﹣x22的值。

2、设x1、x2是方程x2﹣3x+2=0的两个根,求(x1﹣x22的值。

3、设x1、x2是方程2x2﹢6x+3=0的两个根,求x12﹣x22的值。

我发现,不少学生仍然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做第2题,而做第3题则陷入困境。这说明第一题产生了“负迁移”,也说明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把为什么要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去求代数式的值的初衷给忘记了。经过回顾、启发后,学生的脑子活了,知道了应该根据方程的根的情况去选用合适的方法,一些学生还用了不同的方法做第3题。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教授做了一个试验,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个圆圈,问小学生:“这是什么?”“圆”,“脑袋”,“太阳”,“烧饼”,“鸡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可是用同样的问题问大学生时,却无言以对。这件事启发我,身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