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刘洋 发布时间:2017-12-07 浏览数( 0) 【举报】
兴趣是美术课的前提要求,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兴趣是学习心理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能够成为学习的直接动力。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但是处在心智发展特殊期的初中生对美术课缺乏兴趣,一小部分学生甚至有厌烦情绪,致使教育的预期目的难以实现。面对初中阶段美术教学的两难境地,如何做到既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新要求又符合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规律,发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切实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应注意几个环节。 一、把握学生心智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首先教学内容、方法、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是一个人对事物感觉喜爱的一种情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内容,适当增添校本教材内容。寻找新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相合”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选用方面要灵活多变,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满足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乐于接受。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给学生以希望。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且易外露,当他们看到自己绘制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们赞美时,情绪就会振奋,并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发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与信心。在教学安排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 再次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采取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联系生活实际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紧扣新课标,美术教师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教学组织形式重新审视,立足美术色彩冲击力、渲染力和愉悦身心的独特魅力,探索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艺术本身是充满想象力的,创造力的。老师不应该以灌输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发挥潜能。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可以调节学生兴趣、气氛的内容、手段溶入课程教育中。如多媒体教育、意境的创造、各种工具的使用。教学组织形式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灌输,眼光也不能只盯住课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新学期伊始的第一节美术课对那些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充满着新鲜感,而课本中的第一课全是理论,很是枯燥。如何把这些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呢?在第一堂课上我没有讲授理论的知识,而是在画室举办一个小型画展, 作品都是历届学生的优秀习作, 包括教师作品,内容题材什么都有.学生非常新鲜和好奇。教师在对这些作品一一讲解的同时,把书中的知识点巧妙地穿插进去。对这一教学形式,学生的兴致特别高,收到的效果也特别好,既增长了学生见识,又学到了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