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课程作业(二)要求 作业周期 : 2017-07-212017-09-15

作业要求 :

根据本次培训的所得及所感,列举出本次培训您遇到的2-3个问题,具体说明问题原因,是否解决,解决经过,个人建议,要求:

1.有具体案例说明,有理有据;

2.字数不少于800字;

3.严禁抄袭,互相监督,发现抄袭及时举报;


发布者 :培训管理员

课程作业(二)要求

提交者:学员郭云虹    所属单位:南通市鹤涛小学    提交时间: 2017-08-03 14:00:10    浏览数( 0 ) 【举报】

小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在教学中,阅读感悟就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过程中,在感知的基础上对语言材料内核的接近与建构,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它包括瞬间的直觉、灵感,更包括经过反复、深入的阅读思考而获得的理解与感受。阅读感悟能力的高下直接决定着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向三个方面:对语言材料所承载的思想内容的把握、对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韵味的品味、对语言材料所采用的表达方式的理解。简言之,就是品文中之“情”,悟文中之“理”,晓文中之“法”。

一、品文中之“情”

古诗《江雪》一课,诗人借“蓑笠翁”这一形象反映了自己孤独、不屈的情怀,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在理解上具有较大的难度。我引导学生通过主动质疑,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师:看着这在冰天雪地中独自垂钓的孤独身影,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升起了一个个小问号,你想问什么呢?

生1:这渔夫在这冰天雪地中钓鱼,他不冷吗?

生2:他能钓到鱼吗?

生3:他为什么要在这样冷的天钓鱼呢?

师:你猜猜。

生3:也许他家很穷,已经没钱买米了,要用钓来的鱼去换米。(众笑)

生4:天气冷,别人都不来钓鱼,他就可以钓到更多的鱼,赚到更多的钱。

师:清朝有一个叫朱子荆的学者读了这首诗,说了这样一段话。

出示: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如可钓鱼,钓岂独翁哉!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寒冷的天气,鱼沉在水底,是几乎钓不到的,这个渔夫的目的不在钓鱼,因为如果可以钓到鱼,在这儿垂钓的怎么可能只有这一个老人呢?你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那渔翁的目的不在钓鱼,他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多好呀!你们能解决吗?

生:(想了一会儿,没人举手)

师:让我们从诗中走出来,了解一下诗人柳宗元,也许会有一些启发。

(出示柳宗元生平资料)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质疑,第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已牢牢锁定在蓑笠翁的“钓”上,好奇心被轻轻唤醒。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朱子荆的话,让学生明白钓者的目的不在鱼,那目的究竟是什么?引导学生第二次发问,孩子的探究兴趣更加浓厚。教师适时出示柳宗元的生平,引导学生发现蓑笠翁与柳宗元的相似之处,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便显得水到渠成。

二、悟文中之“理”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课文,文中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对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是很难完全接受的,因为在孩子的印象中,弯曲、退缩是懦弱的表现,是可耻的。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深入的理解。

师:“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课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中的雪松来想一想。

生1:在积雪的重压下,雪松能生存下来,就因为它树枝长而富有弹性,能够弯曲,如果雪松不能弯曲,也不能存活下来。

生2: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都死去了,就是因为它们不懂得弯曲。

师:面对着重压能够弯曲,就能获得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其实不仅是树,人也是这样。请同学们联系历史上的人和事想一想,你想起了谁,想起了他的什么事?(生深思,然后和同座交流讨论)

生1:我想起了勾践,他在兵败会稽之后选择了去吴国做奴仆,忍辱负重,最终报仇雪恨。如果他当时与夫差死拼到底,越国肯定早就灭亡了。

生2:我想起了能忍胯下之辱的韩信。

生3:我还想起了红军,他们当时和敌人实力相差很大,如果跟敌人硬拼,所有的人都会牺牲。红军长征,保存了革命的力量,才可能有后来的胜利。

生4:我知道这就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5:“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生6:忍辱负重、以屈求伸。

师: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历史故事和成语、俗语,对这句话有了自己的理解,真好!

小学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并不空洞,文中之理几乎都是借助故事中的人、事、景、物表达出来的,因此感悟文中之理仍需从形象入手,从具体事物出发。生活是哲理产生的土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利用挂图、投影等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将新旧知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建立起联系,此时学生就会产生心灵的顿悟,由“雾里看花”到“豁然开朗”,锻炼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

三、晓文中之“法”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意思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内涵,又要品味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领会文本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技巧,要由单一的“披文得意”转向“言意兼得”。对于文本的表达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琢磨加以领会。

(在《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森林中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途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块儿走。)

师:花岗石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能给我们提供什么信息呢?

生:它能告诉我们地质的变化。

出示:冰川不同于一般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它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冰川也可以搬运大型石块。一部分碎石被冰冻在冰川内部,一部分则在冰川表面,它们都随着冰川一起运动。当冰川融化时,这些大块的碎石就留在了原地。

师:看看这段文字,再读读书上的句子,你更喜欢那一句?

生:我更喜欢书上的句子,因为它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青苔比作毛皮,让我们觉得古老的花岗石就像一头大熊,很有趣。

生:我也喜欢书上的句子,因为它用了“爬”这个字,让我们知道冰川运动是很慢的,而且让我们感觉冰川有了生命,好像活了一样。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和“爬”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立、搬、带、走。

师:课文语言生动,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讲得很有趣味,这就是科学小品文的特点。而老师出示的文字,它严谨、准确,带有科学的美感,两段话给人的享受是不一样的。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将科学小品文与内容相近的说明性文字一起出示,学生通过比较、交流、朗读,感受到小品文的语体风格,领悟了文本表达的特点,培养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也为孩子以后阅读其它小品文打下了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语言中的精妙之处,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甚至是一个标点,引导学生静心思考,多一些揣摩,多一些“玩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教师要放缓教学节奏,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把心沉入文本,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朗读、想象、比较等方式潜心会文,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体会语言文字在特定的情境中所展现的生命力,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相连的境界。静能生慧。此时,教室是安静的,但学生的思维在涌动,恰似戏曲表演中的“静场”,酝酿着下一轮的精彩。“读书切忌在匆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没有时间的保障,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悟”。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08-06 08:51:10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