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课程作业(二)要求 作业周期 : 2017-07-21 — 2017-09-15
作业要求 :
根据本次培训的所得及所感,列举出本次培训您遇到的2-3个问题,具体说明问题原因,是否解决,解决经过,个人建议,要求:
1.有具体案例说明,有理有据;
2.字数不少于800字;
3.严禁抄袭,互相监督,发现抄袭及时举报;
发布者 :培训管理员
提交者:学员肖红 所属单位:南通市越江中学 提交时间: 2017-09-07 21:13:04 浏览数( 0 ) 【举报】
读文绘图品木兰
——《木兰诗》人物形象鉴赏教学案例
肖红
一个木兰,几段佳话;一程历史,几多回望。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经典篇目《木兰诗》相信许多人一定不陌生。在中国,花木兰这样一个巾帼英雄形象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人们对于花木兰身上拥有的作为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和女儿性情却知之甚少,所以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也就成了教学的一大重点。花木兰不畏艰辛替父从军的故事学生们早已听说,所以课文也略写了这一部分,对于木兰出征前及凯旋后的情景反而浓墨重彩加以刻画,其目的就在于使木兰的英雄形象更丰满,更有血有肉。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把握好木兰的形象,达到“画意感悟与阅读鉴赏的整合”,也就是致力于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先有所感,用表现图画的方法解读和呈现记录语言的符号,从汉语言文字的“读图性”角度,抓住汉民族语言的基本特质,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体验丰富的字词象形之美,诗文的意蕴之美,篇章的画卷之美。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读者已有的背景、感知经验碰撞、
接通、共鸣,从而豁然开朗。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调整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通过相关媒体、资料、老人讲故事的多种途径了解花木兰其人(值得一提的是:媒体上和民间传说中一定都是强调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强调木兰是如何巾帼不让须眉);读课文,小组合作,初步弄懂课文大意;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绘制一幅“我心中的木兰图”。(此举目的在于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先由形象而文字再由文字而形象 。)
2.课堂展示各小组绘制的“木兰图”
3.各组互评 。(此举目的在于通过比照、评价、争论形成疑点,以便下一个环节的展开。)
4.读课文,找依据 ,在此过程进一步把握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解释翻译。
5.在读文、评价、争论、赏析中逐步形成对木兰形象的较为全面的理解。
二、把握教学策略
1.由闻入画,粗线条勾勒
基于花木兰故事的广为流传性,学生对于花木兰之一人物形象一定道听途说过不少,在预习该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对木兰形象的认知,可以听家中的老人讲述相关的故事;可以从媒体、书籍上感知,再配合对《木兰诗》课文的初步理解,为木兰绘制一张画像。再这一过程中学生一定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任务一布置,同学们就跃跃欲试,特别是有些平时成绩一般,但在画画方面有兴趣爱好的孩子,眼中放出了兴奋的光芒。他们忙不迭地打开课本读起来……第二天,画交上来了,笔者果然发现,学生们的画几乎无一例外地画着身着戎装、驰骋疆场、神色坚毅的木兰,当然对于其中画得传神的一定要同学给予大力表扬。只是稍感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恢复了女儿身的木兰画像。很显然,故事传说先入为主,有意无意地干扰影响了孩子们对木兰形象的全面把握。
2. 读文析画,咀嚼比照
于是,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深度阅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木兰为何叹息呢?因为“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 读文析画,咀嚼比照
于是,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深度阅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木兰为何叹息呢?因为“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又因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经过深思,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抉择,这是一个多么勤劳孝顺的女儿啊!“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试想一个女孩子,初次远离家园,奔赴战场的路途机既遥远又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自然而然会想家,想亲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诵读中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身披铠甲,手持利剑的威武壮士疾驰而过;我们似乎看到他带领部下正在浴血奋战,战场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但壮士丝毫没有惧色,她跃马横戈,所向无敌;我们似乎还看到凯旋后的壮士正在与部下痛饮庆功酒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多年的征战生活终于结束,今朝要还回女儿身,木兰的喜悦之情,天然的女儿情态跃然纸上。“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凯旋而归的巾帼英雄,天子的奖赏和封赐没有留得住木兰毅然还乡的脚步,她在乎的不是官位和赏赐,而是回到故乡,过上普通百姓的生活。所以有了后来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
闻妹来,当窗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样的极富生活气息的画面。特别是后来的“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让我们又意外发现原来木兰在坚毅勇猛的外表下还隐藏着女儿家爱美的天性……穿透纸背我们又意外地看到了一个不为浮华,淡泊名利,娇弱柔美的木兰形象。
读罢看画,我们看到了画面上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她的眼神是那样的坚定执着,她的气势是那样的果敢英武,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很难觅到木兰的女儿情态、高洁之姿,是孩子们忘记了?不是,一定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们立马意识到画中木兰形象的单薄,自告奋勇再一次拿起了画笔……
3. 画文同赏, 相得益彰
画终于一幅幅交上来了,这一次我终于看到了一个多侧面的有血有肉的木兰。除了给原先英武的木兰做了更精细的修改以外,多了生活中的木兰。例如:
画面上一个五官端庄,穿着朴素的平常人家女子正奋力织布,她的神情平静温和。细心地同学们还为画面配上诗文及评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质朴)。还有凯旋而归后的女儿装的木兰,其活泼、激动、娇羞的情态纤毫毕现,栩栩如生……真可谓:文字也有情,图画亦达意啊!笔者相信木兰这一集巾帼英雄与中国传统妇女美德于一身的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了同学们的心中。
三、展示教学效果
同学们辛辛苦苦画出的画不能简单一句两句带过,对于他们的“作品”最好给一个明确的评价,就像学生精心写出的作文一样,老师总该给个批语吧,这洋同学们才有成就感。于是我决定对作品进行评奖,评出一、二、三等奖,写上评语,并张贴展示。
教学反思:一首《木兰诗》对于我们来说耳熟能详。记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位名为木兰的女子替父从军尽其孝道的故事,在我看来,诗中的木兰是一位看似英勇的巾帼英雄,实则是一位很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全诗最突出的便是木兰的孝心,真可谓“孝心动天”。古时的女子,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三从四
德的教化,早已习惯“小时从父婚后从夫老时从儿”的传统。在她们的观念中家庭是最为重要的,家庭的规则也是最大的。“孝”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从大环境而言,我国古来便有郯子鹿乳奉亲、仲由为亲负米、刘恒亲尝汤药、江革行佣供母等众多感人的关于孝的故事。因儒家文化的熏陶“孝”这个字已经深入中国文化之中并且枝繁叶茂。孔子本人就非常提倡尽孝道,他认为不能为父母守孝三年者既是不孝,孝也是一种礼。在这种国与家的环境中,中国传统女性大多没有太多自我意识,而是将家看的很重。所以《木兰辞》最终宣扬的并非保家卫国的情怀,而又是一篇孝心动天的感人故事。木兰不做尚书郎而执意回家的结局便在情理之中了。然而学生刚开始绘制的木兰图基本都是戎装英姿的花木兰,看得出有的同学花了不少的心思,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们甚至可以从画像中能够想象出木兰在战场上跃马横戈、纵横驰骋的情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只是根据自己头脑中的花木兰给她贴上了巾帼英雄的
标签,而且只是唯一的标签,文章中其实对木兰征战沙场,为国杀敌这一部分内容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课件创作者的本意不仅仅为表现木兰的英勇,而更多的是为了突出木兰身上的可贵的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纵观全文,这应该是文章的重中之重。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中加重了对木兰人物形象的把握的分量,相信,其他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也得到了强化。
当然,木兰形象的意义不止以上这些,她在意识形态里的革命性的意义笔者觉得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大可不必提及。绘图的内容还可在广泛一些,如对于文中环境的把握也可以用绘画的形式加以强化。
评语时间 :2017-09-14 10: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