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课程作业(二)要求 作业周期 : 2017-07-21 — 2017-09-15
作业要求 :
根据本次培训的所得及所感,列举出本次培训您遇到的2-3个问题,具体说明问题原因,是否解决,解决经过,个人建议,要求:
1.有具体案例说明,有理有据;
2.字数不少于800字;
3.严禁抄袭,互相监督,发现抄袭及时举报;
发布者 :培训管理员
提交者:学员周杨 所属单位:南通市唐闸中学 提交时间: 2017-08-14 13:05:36 浏览数( 2 ) 【推荐】 【举报】
吃透课程目标 实施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在一线教学实际中还有这样的现象: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不少,学生仍然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安排被动地学习;二是课堂中辩论、讨论、表演等等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问题。如何进行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作了一些思考。
一、教学设计要依据目标性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合理、准确的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依据,因此:
1、全面理解课程目标,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初中历史新课程目标从纵向而言分三个层次:总体目标,统领初中历史课教学的方向和总要求;具体目标,规定特定课程内容的教学主题和具体要求;主题目标,规定主题内容的特有价值和教学要求。初中历史新课程目标从横向而言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目标中的基础部分,只有掌握“双基”方能立足于发展;“过程与方法”目标,重在能力和方法,此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其它两个目标更好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在体验与感受,它贯穿于前两个目标,它的实现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从纵向、横向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历史课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育功能。
2、贯彻实施课程目标,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理解课程目标后关键的还在于全面实施课程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克服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增强教学目标达成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系统分析综合考虑各种教学要素。首先要从“为什么教,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是以“教什么,学什么”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再次是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来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即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着力点从传统的知识习得、技能的训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正如美国教育学者加涅所提出的“为学习设计教学”。
二、内容选择要符合科学性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体现。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历史新课改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亮点。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应讲究科学性,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1、认清内容标准的行为主体。历史新课程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它不仅面向全体学生,而且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六个学习板块内容的设计上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展示了历史课与时俱进的风貌,而且还谋求了教师、学生双重行为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规范学习行为的表现,表达了内容标准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新课程标准针对“内容目标”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内容和路径,是可选择、供参照的建议,运用主体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双重主体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了较之原课程标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教师合理选择科学知识作支撑,合理运用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各种资源,合理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方能成功地引领学生获得合乎内容目标要求的过程性与结果性学习成效。
2、整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中有些教学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要突破这些难点,科学说明这些难题,教师必须科学驾驭新课程,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整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在内容设计时要注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与课外材料的关系,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增补或删减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选取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为学生所熟悉、能理解的、可挖掘的学习材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策略要富于灵活性
历史新课程的实施,科学的选择内容,创新的设计教学是准备,而选择合乎实际的教学策略是关键。
1、实施有效教学行为。教师必须以教育教学效果作为行为选择、策略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应坚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状况出发,遵循学生学习规律,通过创设情境,改善方法使教材内容为学生理解内化,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构意义,这就是启发式教学行为。由此,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高度重视活动教学。初中历史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合作学习。教材中活动课和课文后《活动与探究》栏目的设置,是帮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高度重视。只有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为使活动教学收到实效,教师应多给学生活动的余地,提倡学生交流讨论,提倡学生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从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应发挥诱导、疏导、引导、指导等“主导”作用,善于评点学生有价值的创新观点和看法,并及时向外扩展、延伸具有科学价值的观点,以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根据历史课的内容及教材的呈现方式,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诸如: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教学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问题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要突出互动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教与学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不是教和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与学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矛盾运动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的情感交融过程。
1、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特性。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倡导的是探究学习,创造性思考,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但这个“动”不是表面的课堂气氛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也不是单纯的观点陈述、小辩论、小讨论,甚至小品表演等。教师在“动”的过程中由管理者转向了指导者。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要充分利用好师生互动的有效载体——提问,教师创设充满趣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九年级上《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中,有一道活动与探究题“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它们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探究此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生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形式。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生生互动最典型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其基本流程可归纳为: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学生以成对或是成组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如在学习早期的三次资产阶级革命时,要求学生分析比较三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把握的。当然在生生互动中不能排除教师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如果生生互动中缺少了师生互动,势必会降低学习结果的效度。
五、教学空间要具有开放性
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其实质就是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全方位开放。
1、开放课程目标,创设学生发展空间。初中历史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了六个学习板块,这样的课程目标的设置本身具有开放性,表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目标,即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双基教学目标;二是弹性目标,即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三是发展目标,即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德育目标的落实。这一开放性的课程目标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很大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2、开放教学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它并非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师要用开放的眼光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做到“依靠教材又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又不脱离教材。”打通教材与学生生活、社会生产生活等热点、焦点问题的联系,教学内容从教材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比如学习《工业化的起步》,教师讲到武汉长江大桥时,可以找一些有关苏通大桥等长江上的大桥的图片给学生看;有条件的话,可以将学生带到苏通大桥实地参观、考察,这既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知识,又有利于学生体验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开放教学方法,张扬学生学习个性。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既要有预设,更要有动态生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互动都可能生成新的教育教学内容,教师只有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获得较为充分的参与机会,体验更能丰富多彩,而那些与它不同的体验恰恰就是学生个性的彰显。教学中,教师通过开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活动,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展示个性的选择,也为他们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六、教学评价要体现发展性
初中历史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有效的实施好新课程,就必然要求采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1、完善评价的主要内容。主要评价初中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重点评价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在知识掌握方面既包括课程标准规定的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在能力发展方面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既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的考评,又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只有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才有可能保持教学评价的全面正确性。
2、明确评价的基本要求。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课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所有这些要求为搞好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评价提供了质的规定性,使教师的教学评价有了明确的依据。
3、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初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对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评判应依具体学生、具体表现灵活采用各种评价方法,要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要依学生付出努力地不同而有所变化,采取灵活的方式,如观察法、活动法、测验法、学生自我评价法、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等。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教科书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尽量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贴近学生,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将评价的关注点集中于学生的身心、学业、能力、态度和价值观方向上,集中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总之,实施初中历史新课程,历史教师应透视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导向,课堂教学要富于鲜明的时代感,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努力增强历史课的生动性、趣味性、探究性、思辨性和发展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评语时间 :2017-08-18 08: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