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实践研修成果提交要求 作业周期 : 2017-07-03 — 2017-09-15
作业要求 :
提交一篇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如下:
1.内容为参加实际教学实践活动或相关教研活动后的所得所获,需包含教学设计及反思两方面;
2.教学设计需主题明确,内容详实,反思需包含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3.字数不少于500;
4.抄袭计0分,发现抄袭可直接进行举报。
发布者 :培训管理员
提交者:学员李凤娟 所属单位:南通市唐闸中学 提交时间: 2017-07-08 16:18:57 浏览数( 38 ) 【举报】
教学目标: ①了解所学散文特点,感受端午的民风民俗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②探究品味文中的关键段落,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③丰富精神世界, 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传统风俗的情感。
教学重点: ① 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特点以及对文眼关键词语的把握。
②探究文中关键段落,研讨文章主题和对比等方法。
③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传统风俗的情感。
教学难点:第7节关于钟馗的说法是否矛盾的原因。
教学流程:一课时(多媒体)
一、入画诵读感知(多媒体图片)
1.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屏幕上出现的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清代古画(多媒体图片、音乐),画面上有龙船水上竞发、有争相观看的人群,似在过节。谁知道描绘的是什么场景呢?
提问学生。
(端午节)
2. 南通的濠河上也曾举行过这样盛大的龙舟比赛。有谁知道我们南通过端午节的歌谣吗?
提问学生。
(启发:“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五月五,洋糖粽子过端午”。“吃了端午粽,方把棉衣送”……)
端阳节纪念屈原,有千年的历史。就连我们的邻国韩国也有端午节。节日里的民风民俗是我们和中华民族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作家陈白尘先生在上个世纪初,从江苏淮阴走出,挥笔疾书,用讽刺喜剧抨击黑暗辛辣诙谐。作家几度沧桑,老迈时依然惦念着儿时的故乡。让我们走进作家动人的描述里,看看他家乡的端午带给他怎样美好的回忆?
(图片)龙舟竞渡话端阳
陈白尘
3. 师生齐读文章。
二、小组讨论究知。
1.依照要求组员分工协作。(有组织、发言、评议、记录)
2. 将预习过的词语出示在白板上,请负责发言的学生填写拼音:
打烊 ( yàng ) 凫( f ú ) 水 钟馗 (kuí ) 揣(chuǎi) 测
阔绰(chuò ) 蛟( jiāo ) 龙 高跷 (qiāo ) 富 庶 ( shù )
3. 老师参与指导各组讨论,以4----15小节为主。
(多媒体出示端午节风俗图片:划龙舟、吃粽子、吃鸭蛋、雄黄点额头、炒鳝鱼、抓鸭子)
三、配示提纲品知(多媒体)(各组发言展示)
提纲:(一)关键切入, 倒理情趣。
1.倒着看一下,会找出作者生发的什么想法?
“这段回忆在我童年生活中倒不寂寞,可是放下笔来倒感到异常的寂寞了。”
2. 试从作家的回忆中找出那些令“我”不寂寞,也让你感到有趣的片段。(两幅图片)
3.请学生对照图片内容,分别朗读所在段落并加以归纳。(4—15节)
①门悬蒲剑—卫生之道。
②挂钟馗像(判官)—驱除病疫,精神安慰。
③有雄黄鸭蛋拌凉粉炒鳝鱼(炒软兜)午餐—别有风味。
④(龙舟竞赛)看划龙船—好不热闹,壮观。
⑤凫水英雄咬蛋壳追鸭水底捞月—精彩表演。
4.找出童年生活不寂寞的原因是什么呢?(结构分析)(提问负责评议的学生)
(1—5节)端午节,爱的是端午的风俗,有历史文化,颇有点科学性的。
5.在第7节中,既说挂钟馗像是迷信之举,又说宁愿有个钟馗,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悬挂判官钟馗像而拜之,自然是迷信之举了;但他可以捉鬼,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可以驱除病疫,总还给老百姓以精神安慰。家中挂的钟馗像,也并无一般的“神”气,却极富于人味。看到各种戏曲中的钟馗,愈觉他可爱得很。现在希望他不朽,觉得他可爱,是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望。
提纲:(二)情理兴波,议论点睛
6.作家对过端午节感到遗憾的有哪些想法呢?
(看议论句子、设问反问句子)
我们没人对这些风俗进行过研究,而一概以封建迷信目之,加以反对,这也算不得真正科学态度。
凫水表演颇为残酷,并不好看,沾上铜臭,如果像现在体育运动那样,由国家发给奖杯或金牌,岂不美哉?
7.第七十六个端午节了,作家老来异常寂寞的原因是什么呢?
(看议论句子、设问反问对比句子)(16—18节)
龙舟竞渡的水上运动很少进行。 龙为水中物,只让它在陆上飞舞,岂不有蛟龙失水之叹?全国性纪念屈原的活动很少。端午节为诗人节无人提起。全中国好像只有广东以及几个少数民族还保留这一美好的风俗。
这里抒发了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同时体现了家对现今传统文化习俗不被重视的忧虑和遗憾心情。
四、作业:
1.练笔作业:你了解南通本地哪些节日风俗呢?当有一天你远离了生你养你的家乡,你会想起家乡的什么?
妙语连珠写短文,生动形象写感受,用两句修辞写段话。字数在五百字左右。
2课外可参读 : 沈从文 《端午节》 汪曾淇《端午的鸭蛋》。
五、板书 :
1童年不寂寞------- 门悬蒲剑—卫生之道。
挂钟馗像—精神安慰。
午餐—别有风味。
我爱端午 : 看划龙船—好不热闹,壮观。
咬蛋壳追鸭水底捞月—精彩表演 。
2老年异常寂寞------龙舟竞渡很少,纪念屈原活动很少。
【对比方法】
六、教学反思:
刚开始备课,是按部就班的一段一段分析下来,很零散。这样引导,恐怕一节课是不可能完成,而且思维训练上也不集中。小组合作学习,要重学生探讨问题的主动性,但东一句西一句乱说一气,算作讨论对分析领悟文章没有好处,哪能审出美来?实践中觉得引导学生思考时,要抓住散文一两个关键的情感词语,并藉此生发开去,探究文章主旨。
端午风俗,极具传统色彩,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各种风俗的描写,形象生动,跃然纸上,满是蕴含着浓浓的乡情。“形”好找,可是散文的“神”难抓。这“神”要从作者展露在文中情感的蛛丝马迹去寻,是情感的“寂寞”二字。由此,理清作家童年的“不寂寞”和老年的“寂寞”对比的主线,既是文眼,又包含着写作技巧。同时,以此为切入口,在紧凑的时间里,很快把握文章主线,不搞成多头纷乱的分析。
另外,教学设计上顺势从文章结尾一句入手,颠倒分析,也同时教会学生一个特别思考角度。还有,从修辞方法,如设问反问句子,从语言表达方式,如议论句子入手,抓住文章表达的主题脉络。
总之,领悟情感,学会技巧,授学生以渔为要。
评语时间 :2017-08-07 1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