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课程作业】 作业周期 : 2017-07-172017-08-28

作业要求 :

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自拟一个研究课题,按照选题、立项、开题、研究、结题、提交课题研究报告的流程,模拟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提交课题研究报告。

要求:1.课程作业需在布置要求后、截止日期前提交;

          2.字数500字以上,内容必须按照要求撰写,且为原创,无抄袭现象。

发布者 :专家

【课程作业】

提交者:学员解冬云    所属单位:大东区辽沈街第二小学    提交时间: 2017-07-22 19:29:48    浏览数( 7 ) 【举报】

课题名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这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与以往的思想品德及社会课程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的课程标准是从学生生活领域来设计的,并把其作为新课程的生长点。课标明确向教师提出:教学要联系生活事件(生活的体验、生活的空间、生活的领域),要结合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区、学生与自我,课堂要不断的创设问题,让儿童通过资料收集、交往、讨论,不断地反思自我、反思社会来形成基本认识和观念,让儿童在不断的综合过程中,来建构价值观、生活规则、行为规范。

学校课程、现实生活和当今世界正被国际化与信息化重新诠释。而作为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导渠道——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还未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服务,不能圆满达成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社会化。现实教育的最高目标应使学生能积极面对现状适应生活,努力认识社会创造生活,切实遵守法规享用生活。

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就学校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研究。

对于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我们认为,好的理念的落实和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的解决,都应该是实证性的、有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的,但有些问题应须进一步探索,如,怎样选取和组织生活化主题,怎样体现主题、单元之间的逻辑线索,怎样使学习活动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实现合理的循环上升,如何为教师发挥主动性、为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留有余地,如何为不同地方的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充分余地,如何开放学生的思考空间、促进师生互动,如何开放教学空间和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如何形成个人发展评价机制,等等,这些问题得以实证性解决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活化上,不言而喻,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不仅指向对课堂教学设计和策略的研究上,而且要关注教师培训和能力开发的研究上。

二、课题的界定与假说

1、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生活世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基础性的、本源的。 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

2、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生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构建和形成小学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标准等,将小学生品德性、社会性养成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为使他们将来人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活动和方式。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包括三层意义:(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多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本课题在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指导下,主旨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的操作模式。

课题假设陈述:儿童品德性及社会性养成是在儿童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整体建构的过程,也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本课题期望通过构建和实施小学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操作模式,能实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为社会生活服务、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总旨,能促进学生基本的生活态度、参与并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促进学生主体道德素质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素质的提高。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为,探索形成以生活化为特征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新课程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小学品德性、社会性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具体内容为:1、构建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和内容。以现代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确立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及健康的生活理想,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此目标下构建起符合具体教学形态的情感、能力、知识三维目标体系,从而使内容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内容生活化的关键在于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建立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使教学内容向生活开放。

2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途径。营造学校小环境,协调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力量,形成共向合力。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活动中,优化教学关系,让学生投入生活;筛选活动主题,联系学生生活;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创造生活;优化教学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从而形成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模式。

3、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小学生品德性、社会性教育的实效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包括: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3、主体教育观: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学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行动选择,儿童是其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容器。

4、生命教育观:人的发展以社会要求为导向,以生命意识为动因。生命教育认为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

5、个性社会化原理: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

五、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1、从理论上说,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使教育比任何社会活动领域更关注人的生成过程,从而最终在教学领域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

2、本课题通过解决已知和未知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解决原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被动性,建立一种开放性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3、本课题致力解决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以本为本,把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的观念和行为,促使教师自觉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中的创新。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帮助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对教育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5、本课题期望通过实验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生活化教学课例和典型经验,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08-27 17:13:08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