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课程作业提交要求 作业周期 : 2017-08-072017-09-29

作业要求 :

这段时间您已经学习了不少与教学相关的软件,也观摩了专家讲座,了解了学科教学相关理论,请结合您所教学科知识,撰写一篇学习心得。

要求:

1、字数不少于800字。

2、坚决杜绝抄袭和网络下载,如有发现,直接取消评优资格,退回重新提交。

3、从本次培训运用的理念更新、学科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变等多方面去论述。

发布者 :培训管理员

课程作业提交要求

提交者:学员谢海兰    所属单位:扬州市开发区实验中学    提交时间: 2017-09-21 09:15:37    浏览数( 2 ) 【举报】

 

立足“问导”,发展“导问”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因其具有交流最为直接,信息交换频率较高,反馈及时,灵活方便,师生情感活动丰富等特点而倍受教师的青睐。也正因为如此,它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被不断丰富、充实、发展起来,使得“提问”具有了多种表现形式,并起到诸多功效。“问导”正是在这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所谓“问导”就是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年龄特征、已有的知识结构特征等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由浅到深、由粗到细、由分到总的问题,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步步地解疑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的教学实践中,被各个学科结合自己的特点广泛的应用,有着自己独特的功效。比如具有师生互动性,变一言堂、满堂灌为问答式、对话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启发性原则,可以有效的唤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等。还重在对知识点的分析、理解、运用,而不是停留在记忆,教会了学生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化解为细小的、简单的问题,然后再去逐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市场。与当前的“课改”也有一定的契合点。“洋思模式”、“尝试教学法”都是立足于这个基础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但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不能不清醒的认识到这种方式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停留在问题本身,重在了教给学生一个个统一的答案。不能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系统方法。我们应该注意到当某一个问题发散到生活中,发散到社会中时,我们能让每个孩子都统一吗?因此我们教给孩子的更应该是方法。

第二:一切都必须停留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框之中,不能超出这个框框的约束,学生只是忙于从书本找出答案以应答教师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注重了共性的问题,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三: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四:长期的同一种提问的方式、习惯易出现为提问题而提问题,问题的呈现过于浅显、直白。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问是学习的开始,疑问是深入学习的起点,也是开拓自己灵感、智慧的起始、开端,是激发自己创造欲的钥匙。这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让学生自己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停留在等老师问而后答的格局上。也就是要注意以“问导”为基础,发展“导问”。

所谓“导问”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自己去设疑,自己去提问,也就是首先要自己发现问题,(或是对老师的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自我探索、追寻、求释。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能力。能有效的解决“问导”中所带来的系列问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问导”和“导问”并非完全对立的两种方式,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应该将“问导”与“导问”有机结合,以“问导”为基础,以“导问”为递进,为更高层次的目标,做到“问导”中有“导问”,“导问”中有“问导”,做到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已有知识程度,教材的处理等情况,结合课堂的情况,综合考虑,灵活运用。比如相对较为简单、浅显的内容,可以出示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自由阅读,自我编排问题,(或递进式,或并列式)边编排问题,边寻求解决,看能否找出规律,周围的几个同学可作交流。比如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含义、这个时段的主要矛盾以及这个时段的根本任务等并列式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应该说到这里本框题的基本内容、主要知识点学生已掌握解决,这就是“导问”。这时教师只要适当点拨,提高即可——出示中、法、美200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示意图和中国东西不人均收入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说明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决定我国处在什么样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应该干什么?这就成了“问导”。这里的模式为:

示标→自读书→自设疑→自探索→ 求真求实

                      

     学生设标        教师点拨→教师设疑

而当面对一些相对比较难、或较为专业化的问题,则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其中的某一到两个问题从另一个层次或另一个角度换一种问法。再做深入一点的探讨,针对问题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某一个专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去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提出系列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比如讲解“一国两制”时教师只简单的引导一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台湾问题,学生一下子就抛出了诸多的问题:香港、澳门回来了,台湾怎么还不见动静?为什么当时不乘美国纠缠于伊拉克之时,打下台湾?一国两制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全部的社会主义制度?当前台湾的所谓公投是怎么回事,我们怎么办?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不必着急,先自己讨论,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历史、政策……既做到了将教材与时政热点的充分结合,又使学生了解了一段历史,增强了使命感、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为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这里的模式为:

示标→教师设问→学生提问→学生析疑 →学会创新。

相互交流→以疑释疑

应该看到并非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就无事可做,在这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师由问题的设计者向引发思考的启思者转换。由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宰者向学习的合作者转换。要注意到对学生所发现问题进行及时的点评,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

“学会学习”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基本教育。它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学生学会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此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由“问导”向“导问”的过渡(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才能真实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的人文化,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培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导学”与学生“悟学”相结合;这样才能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张扬个性……从这些意义上讲,模式不会一成不变,也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我们要有这种理念的转换,并落实在教学行为的变化上!

老师评语

由“问导”向“导问”的转变,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评语时间 :2017-09-21 20:47:38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