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课程作业提交要求 作业周期 : 2017-08-072017-10-30

作业要求 :

这段时间您已经学习了不少与教学相关的软件,也观摩了专家讲座,了解了学科教学相关理论,请结合您所教学科知识,撰写一篇学习心得。

要求:

1、字数不少于800字。

2、坚决杜绝抄袭和网络下载,如有发现,直接取消评优资格,退回重新提交。

3、从本次培训运用的理念更新、学科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变等多方面去论述。

发布者 :培训管理员

课程作业提交要求

提交者:学员张军青    所属单位:扬州市竹西中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09:52:11    浏览数( 3 ) 【举报】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提问艺术的探究

张军青

暑假里,我参加了网络培训,收获很大。我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提问艺术有了一点体会,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以前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提问式分析法占主要地位。满堂问、串讲串问,用问题带着学生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以问代学,课堂上虽然气氛热烈,但学生受益甚微。于是人们认为要废除无意义的提问分析,但这并非否认提问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经常要提问,但究竟怎么问,问什么,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提问决不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互动、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法。但课堂提问又要有一定的艺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进行课堂提问呢?

1、导语由提问导入,激发情趣。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我在讲《藤野先生》这一课时这样导入课文:同学们,鲁迅先生接触的老师很多,为何独独对藤野先生难以忘怀?既然如此敬重先生为何又舍得分离并放弃学业?这样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事件中心和思想中心。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矛盾,激发疑问。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教学中可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怎么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又如《孔乙己》文末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使用“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语,两者是否矛盾?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了解:“大约”表推测,因为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只能估计;而从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情形看,他被打折了腿,身无分文,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两个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世态炎凉、人心的冷漠。学生弄懂了这两个词语的准确含义,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吃透作者创作的本意。

3、化难为易,深题浅问。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在分析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4、提问变直为曲。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的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比如教《愚公移山》,讲孀妻的“孀”,可设计问题: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这个孩子没有父亲,母亲是寡妇。这样提问曲折而有趣味,容易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5、对比提问,找出异同。如同样的象征手法,比较《白杨礼赞》与《海燕》两篇文章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异同点?通过思考,学生能找出答案。同:随着内容的展开,象征意义随之而逐步加深。异:《海燕》通篇只出现形象,没有提示象征意义,一切的象征意义都包含在形象中。《白杨礼赞》既描写了形象,也直接提示了象征意义。又如,把《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两篇都是记,有何异同?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不同点:结构技巧有别,语言表达有别;主题深度有别。

6、发散型思维的提问。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止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另外,在课堂提问中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因此,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问题过大、过深、过难,这样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一种是极肤浅的填空,这类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繁荣的背后,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作为教师,必须端正思想,彻底消灭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热闹假象。备课时,教师除了备课本,还要备学生。

2、教师提出问题的数量要适中,既系统又科学。除了遵循启发性原则,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之外,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还应在备课时精挑严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简单化倾向,反对题海战术。

3、面向全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的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只让尖子生答问。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

4、教师还应做好提问中的评价工作。提问中的评价,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应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的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然后要评价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规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要对事不对人。对学生的回答还应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作答。有时教师发现学生的回答与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有别,就又叫另外的学生回答,这样就挫伤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4)最后还应该给学生留出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职责是闻道、授业、解惑。现在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解惑这一过程。让学生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进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讲求实效,一定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

以上是我参加网络培训后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提问艺术的探究的一点体会。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1-09 14:34:48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