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微型课教学设计和微型课视频录制 作业周期 : 2023-10-18 2023-11-20

岗前培训工作坊1坊

作业要求:

  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设计并录制界面清晰的10分钟以内的微

发布者:辅导者

微型课教学设计和微型课视频录制

提交者:学员殷婉晴    所属单位:商丘市回民中学教育集团示范区第二中学    提交时间: 2023-11-11 19:10:45    浏览数( 0 ) 【举报】


15 诫子书


教学重点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重点难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大致了解文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化掌握这些内容。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诸葛亮)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可适当补充作者生平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帮助理解。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诸葛亮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这篇文章里体现的基本观念也是源于中国的思想传统。教学中可适当介绍,但不必求深,重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文本有所感知,若能激发兴趣,课后自主学习则最好。


课文研读


一、整体把握

诫,劝诫、劝勉之义。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文章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许多语句垂诸久远。

作者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

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一正心一修身一齐家一治国”成为儒家士人理想的人生规划,而其中修身是基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开篇即以“君子之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其子,并以此告诫,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这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方法是“静”与“俭”。 214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 319

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作用。诸葛亮年轻时隐居田园,躬自耕植,深知物力维艰,所以一生俭朴,为官廉洁。“俭以养德”是诸葛亮人生智慧的总结,更是诸葛亮严以自律的人生写照。

接着明确“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指不为名利所动,能安贫乐道,守道不移;“宁静”则指心情安宁,内心澄净。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必然是孤独寂寞之旅,只有心无旁骛,潜心专一,才能深入思考,精研学问。“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学习时要心境清净,精力集中,同时学习态度也要端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好高骛远、博而不精、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态度都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急于求成、浮躁不专,不仅对学习进步无益,而且有害于品格的培养,达不到陶冶品格的目的。

最后又殷殷叮咛:流年似水,蹉跎时光,必将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所以更应惜时勤学,学习的目的是成才,而成才是为了奉献于社会,为社会所用。诸葛亮的教子之心是非常明确的。

二、素养提升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在当下,物欲纷呈,尘世喧嚣,有各种诱惑,各种干扰;对学生来说,如何做到立定志向,专心向学,是一个大课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章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虽然有些内容初一的孩子未必全能领悟,但读了这篇文章,可在他们的内心埋下一个宁静淡泊的种子,对他们的未来会有裨益。

除了人文性方面,本文还有如下提升语文素养的价值。

其一,勾画关键词,理解其内在联系。“静”是一个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阅读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考虑其内在联系。

其二,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一开头,作者就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接下来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

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一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须 215

“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 319

“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这样,先立论,再阐发,又从正反论证,逻辑谨严,前后相承,

语虽短却意蕴悠长。

其三,不仅理解字面意思,更要把握深层内涵。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要深入下去则不易。比如“非淡泊无以明志”,字面意思就是“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但为什么“淡泊自守才能明确志向”呢?何为“淡泊”?理解上就有一定难度了。一方面要调动抽象思维,理解关键词,明确“淡泊”就是恬淡自然,不汲汲于富贵功利,不受外界诱惑干扰,知道自己的本分和职责是什么;而内心纷纷扰扰,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又如何能明确自己志向呢?另一方面,可联系生活,举出一些名人的事例,更好地理解语句的含义。

其四,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义项和用法,每一个词都要放在语句中理解,并能熟记相关语句;要善于联想,将来读其他古文碰到同一个词,能很快联想到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并强化理解。这是积累文言词汇的有效方式。

三、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思考探究

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设计意图:本题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握大意,理解文本内容。


附件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3-11-24 10:19:59

研修成果

最新研修成果

推荐研修成果

热门研修成果

热评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