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门笑菡 所属单位:商丘市柘城县职业技术学校 发布时间:2023-07-14 浏览数( -) 【举报】
登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法方法】吟诵法,讲析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观象。引出“登高诗”:
二、作者介绍:
1、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2、观看视频:品读经典《登高》,直观了解杜甫写诗经历。
第二课时
一、唐诗简介: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 ~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省),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省)。自幼好学,知识渊博。怀有报国大志,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客居长安时曾住在少陵(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西,所以世称杜少陵;又因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参谋,世人又称杜工部。他的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深刻批判统治者的罪恶,深切同情穷苦人民,反映出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历史,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名人对杜甫的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年长。”--韩愈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四、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朗读诗歌。
1、听读。学生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意境。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轻重、感情。
3、学生齐读。(要求声情并茂,约一分钟)
4、请两位学生起身诵读,其他同学对其朗读作一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五、诗句赏析: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组读)
(1)、这一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正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3)、首联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情感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意境 :凄凉,旷远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组读)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看看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4)、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注在什么样的意境中?
情感:仰望着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三组读)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意境:苍凉寥廓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组读)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难苦恨繁霜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六、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1、对仗工整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情景交融
(1)、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2)、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3)、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七、总结: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泊、穷困潦倒的一生。面对祖国山河,黎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让我们诵读去感怀这位老人:齐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登高》
2、完成《登高》练习
九、板书设计:
35、登高
杜甫
人称“诗圣” 文为“诗史”
首联: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写景
颔联: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韶光易逝
颈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抒情
尾联: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愤苦闷
教学反思:
我们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尤其是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也为其他诗歌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让学生弄清一首诗歌的主题并不难,天键是要让学生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赏析和理解,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因二节课时间有限,今后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时间去想象、品味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