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五疑导学:在问题中探索真知

  发布者:徐铃    所属单位:塘桥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7-11-10    浏览数( -) 【举报】

五疑导学:在问题中探索真知

                                                           ——以《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为例

 :笔者所在学校践行“五疑导学”教学实验,本文试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例,探索在问题中求真知的教学方法。五疑导学分五步:自主质疑、互动排疑、精讲释疑、练习馈疑、作业存疑。通过五步问题导学,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真知,思考真理。

关键词:五疑导学 问题 真知 

 

随着课程改革在高中阶段的不断深入,笔者参与了学校“五疑导学”的实践研究,现以《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为例,试图在问题导学中探索真知,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人师者,若能教会学生求学真知,就足以使学生受益终生。现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的教学为例,和学生在问题中摸索、探究,以求真知。

一、 在自主质疑中抱诚守真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绝不会好。”确实,本真课堂,追本溯源,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从何而来?从自主质疑中来。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真诚求学,方能得真知。

授课者整合学生预习时的问题,能够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所了解,清楚学情,把握授课重难点。在诸多自主质疑的问题中,寻找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在授课时给以解决。同时,寻找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以学生的提问作为课堂的切入点,既能让学生有熟悉感,也有成就感,同时在课堂中共同探讨,解决疑难。抱着真诚的态度,守护求学的真谛。

通过整合,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的授课中,经过整理学生的自主质疑,找到如下问题作为文本的切入点:比较《永州八记》的题目,把《始得西山宴游记》改成《西山记》,是不是更简洁、更好一些?问题抛出,投影《永州八记》其他七个题目,再与《始得西山宴游记》比较,从这个学情切入点展开教学,让学生抓住题中“始得”和“宴”字,分析为何不能更换题目,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二、 在互动排疑中去伪存真

新课程理念下是课堂讲究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但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有限,各人的水平也参差不平,如何再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说,我们的课堂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多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形成良好的求学氛围,那就要让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集体解决难题,这就可以在课堂进行互动排疑。

在互动排疑中,学生明白“始得”不难理解,即第一次得到。但明明不是第一次登山,为什么是“第一次”?请学生联系作者经历和文章内容,学生明白:柳宗元被贬永州五年,这五年,他抑郁、痛苦、迷茫,“始得”暗示作者过去一段不快乐的生活,而第一次在西山游玩,柳宗元感觉到了快乐。所以“宴”取快乐之意。随后,依据作者是如何表现“宴”之情的开始文本解读,便容易许多。

由于此问是学生在预习时的自主提问,那么,听课时便有针对性。教师巧设问题,抓住“宴”字做文章,找准切入点,迈开探索阅读之旅的脚步,使课堂在开始之初就抓住问题的核心,在自主质疑与互动排疑中,渐入佳境。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排除假的、错的答案,留下对的、真的回答。新课程要求转以师为本为以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尊重学生思考,把课堂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

三、 在精讲释疑中立本求真

 “立本”语出《中庸》“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和《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本就是要确立道德至上的理念,做道德崇高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立本就是培养习惯,崇尚美德,追求至善。“求真”语出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就是要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崇尚科学,坚持真理。立本是求真的归宿,求真为了立本;求真是立本的径由,求真才能立本;同时,也只有注重立本,方可更好地求真。

新的课程改革,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更加侧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努力寻找情感的真谛。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有着丰富的情感、高超的技艺,是智与美的结合。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文字的美好,意识到阅读的意义,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书中高尚的艺术情操,美妙的情感体验,深刻的人生感悟渗透到自己的生命中,是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

如何在精讲释疑中立本求真?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的授课过程中,授课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二段写了“游”和“醉”,表达情感有何不同?由文可见,第一段的他山之游并非真游,从“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知。虽是假游览,却是真排遣。文中首句“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可想见柳宗元由他山之目的。登山后几个动词透露柳宗元的心事,“坐”、“醉”、“卧”、“梦”、“觉”、“起”、“归”。由此可知,他山之游是为麻醉自我,形游而归。西山之游则是真游览,真性情。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异之”,“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可知,“始”与“未始”贯穿全文,亦充分体现作者的“宴”之情。西山之游是为陶醉其中,神游不归。

立本求真,从大方向上明确教育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从阅读中探求理性的真知,感知生命的美好,将所学真正渗透到灵魂深处。本真课堂要求教师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对文本挖掘深一点,让思维角度广一点,使学生深入作者内心,深层次解读文本,彻底体悟文章的内蕴。在精讲释疑中,求精、求深、求真。

四、在练习馈疑中返璞归真

近年来的文化研究中,学者们多有引用“草根”一说。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我们追求的问题导学应当在很大程度上学习“野草”的精神,在探索实践中让教学内容返璞归真,那么,更能让学生实现其生命价值。

在当堂练习中馈疑,不妨往思想更深处漫溯,再多想一步,西山的魔力到底是什么?让学生融入文本,走近作者,才能真正和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我们可以从条件、境遇、态度三个方面将西山和作者对比,寻找两者的异同。学生在探求中可知晓柳宗元从西山中看到了自己,在自然中体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再联系《永州八记》中一些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柳宗元在自然山水中寻求心灵解脱,最终看透人世,领悟生命,寻找到精神的自由。最后给学生一点启示:观物悟道,读文知人。告诉学生要走进自然,在自然中阅读生命。要勤于阅读,精于思考,善于发现。我们甚至还能够从文本解读延伸至课外阅读。因为,阅读是发现之旅。

返璞归真,回归书本,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在真实的状态下流淌真诚的情感,体悟文本所藏的深层意蕴。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延展生命张力。本真课堂要求老师不再局限于文本阅读,而应跳出文本,让学生学会阅读,用心生活,融入自然,寻找更多的精神给养和心灵慰藉。

五、在作业存疑中修真养性

一堂课上得再漂亮,若缺少了课后延伸,就像小草缺少了雨露,得不到生命的滋润。因而,作业存疑不可少。设置怎样的作业才能修真养性呢?从文本出发,又不局限于文本,透过文本延展开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笔者以为,这样的作业存疑真正地修真养性。《始得西山宴游记》授课结束,留下这样的疑问: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哪里没有“西山”,但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西山”?柳宗元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这样的问题是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点亮生命意义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若能通过学习文本,而对生命有新的感悟,便是学习此课的意义了。

 

英国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唤醒”课堂,使课堂更具生命力。有人说:“当学生把在课堂里学到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之后所留下来的,就是素质。”当学生将课堂里所培养起来的强烈的学习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自觉地带入自己的生命中,并产生一些积极影响时,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有了生命,有了人生的张力。

总之,五疑导学应当是充满思考智慧的课堂。在自主质疑、互动排疑、精讲释疑、练习馈疑、作业存疑中,激荡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问题中探求真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生命体验,让平面式的、沉寂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立体式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生命价值的一片绿洲。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庞培刚.有效提问,语文课堂可以预约精彩[R].语文知识,2015,06(304):52-54.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