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第二次作业 作业周期 : 2017-10-212017-11-10

作业要求 :

请您认真学习《如何制定课时目标》和《式与方程》两个课程,并在113日前完成以下两项作业:

1.以苏教版某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通过比较的方式,谈自己学习之后对于课时目标的制定的新看法,新认识。

       2.请以《方程》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谈谈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学生的困惑有哪些?教师该如何处理?

发布者 :小学数学1班辅导教师

第二次作业

提交者:学员陈玉萍    所属单位:合兴小学    提交时间: 2017-10-26 10:16:52    浏览数( 8 ) 【举报】

1.以苏教版某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通过比较的方式,谈自己学习之后对于课时目标的制定的新看法,新认识。

真正决定数学课程的不是写在书上的各种观念与规定,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教师。数学教师是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的数学形象。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读懂课程标准、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因此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实现课时教学目标多元价值,体现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关注课时教学目标动态生成,注意课时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出示集合图: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14题。

1题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4题可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5题。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最优化”的首要条件,只有增强数学教学的目标意识,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才能围绕教学目标而不是游离于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请以《方程》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谈谈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学生的困惑有哪些?教师该如何处理?

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已经成为教学目标确定的必要依据。《方程》这单元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在学生学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是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问题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情境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建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体会方程的价值。为了使学生体会方程是拥有平衡关系的等式,产生学习方程的欲望,教材中设计多方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这些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等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这一单元主要的困惑有:方程刻画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认识它的第一步是能够在具体问题中找到等量关系,并使未知数参与运算。我认为单方面去让学生经历从事件中提取还不能够让学生充分接受。“数学源自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这就告诉我们,建立数学模型应该是提取加还原的过程。1.如何解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的方程。小学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求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的方程,从教材的编排上,有意避开此类方程,使整体难度下降,可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练习册里、考试中常常出现此类方程。许多学生无法解答,那如何解决呢?解决办法:我们可结合以下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解题:能先算的就先算,遇到减除留下被,其它情况留未知。也就是说:解方程时,能先算出的步骤要先计算,遇到减法或除法时留下被减数或被除数,对消其它数,其它情况留下未知数。

2.等式长、步骤繁,简单计算也出错。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等式长、步骤繁、数字多,使学生顾此失彼,容易抄错数字、写错过程,导致简单计算也出错。解决办法:待学生掌握解法后,我们可在顺口溜的最后加上一句:对消步骤可省略,引导学生适当省略解题步骤,但同时也要注意提醒学生避免步骤过简而影响计算的正确率。

省略后的解题步骤和老教材中运用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的步骤看似相同,但解题思路却完全不同。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从教学上来说,是为了中小学衔接;从培养目标来说,是为了新数学思维培养。我们在践行新课改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能简单回避,轻易否定,而是要深入研究、善于总结,积极探寻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方程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小学阶段的方程学习是为学生日后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学生在方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代数思想的学习,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价值,有效开发数学内容,为学生代数思维的形成做好铺垫和孕伏。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0-27 08:53:59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