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第二次作业 作业周期 : 2017-10-212017-11-10

作业要求 :

请您认真学习《如何制定课时目标》和《式与方程》两个课程,并在113日前完成以下两项作业:

1.以苏教版某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通过比较的方式,谈自己学习之后对于课时目标的制定的新看法,新认识。

       2.请以《方程》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谈谈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学生的困惑有哪些?教师该如何处理?

发布者 :小学数学1班辅导教师

第二次作业

提交者:学员陈素娟    所属单位:锦丰中心小学    提交时间: 2017-10-30 15:16:31    浏览数( 2 ) 【举报】

    作业二

    听了专家张秋爽老师的讲座《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再翻看自己的教案,发现许多问题:制定的教学目标都是从老师“教”的角度去刻画,而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关注。也有的教学目标制定时过于片面,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制定,而忽略了学生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更有些教学目标制定的超越了教材的要求,不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增大了教学容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上的《平均数》时,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要关注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目标以“总目标+学段目标”的方式呈现,并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这四个方面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张老师的这段话让我获益匪浅,于是我仔细审视了我制定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情感方面的关注。于是我又把《平均数》的教学目标做了如下修改: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观念。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体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准确制定课时目标是提高数学课堂实效的良好开端。所以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意图以及目标要求,而且不能受传统数学教学观的定势影响,要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意识、勇气和能力,才能制定出有效地课时教学目标。

    《方程》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五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常规的方程像“X+9=12、2X+5=15”知道是方程,但并不理解和体会方程的作用及建立和求解数学模型思想。《新课标》指出: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过来,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从事件中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可以说是一种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应该是提取加还原的过程。教师可以借助天平帮助学生建立方程,随着天平上物体的变化,学生把“未知的物体”作为“已知量”参与“寻找等量关系”的探索,天平让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左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有利于直接寻找到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寻找等量关系对于建立方程概念显得很是重要。动态天平模型的出现,为学生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给与了重要的认知支持。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0-31 15:35:33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