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第二次作业 作业周期 : 2017-10-212017-11-10

作业要求 :

请您认真学习《如何制定课时目标》和《式与方程》两个课程,并在113日前完成以下两项作业:

1.以苏教版某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通过比较的方式,谈自己学习之后对于课时目标的制定的新看法,新认识。

       2.请以《方程》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谈谈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学生的困惑有哪些?教师该如何处理?

发布者 :小学数学1班辅导教师

第二次作业

提交者:学员陈琴华    所属单位:港口学校小学部    提交时间: 2017-11-01 10:05:45    浏览数( 6 ) 【举报】

1.以苏教版某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通过比较的方式,谈自己学习之后对于课时目标的制定的新看法,新认识。

答:通过学习张秋爽老师的《如何制订课时目标》的讲座,我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制定出一套具体而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有了目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能达到有机的统一,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目标。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初步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初步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我觉得认识图形过程中大量的操作性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学中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在教学设计时:首先平移一条小线段形成长(正)方形;接着到生活中寻找这样的图形;通过多个例子抽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怎么变化成正方形?正方形怎么变化成长方形?小结:从边、角的数量和边的长短、角度的大小来判断。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后,通过找一找“你能找出下面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图形是正方形吗?”,然后拼一拼“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最后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在正方形小格子上所占的格数)。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学生现在在哪里(起点),再制订计划,计划工作就是希望学生去哪里(目标),即怎么到那去(过程),是否达到了(目标是否达成)。总之,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请以《方程》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谈谈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学生的困惑有哪些?教师该如何处理?

      答:《方程》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方程这块内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所以授新课就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开始,出示不同状态下的天平,让学生说出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出来,知道方程源于生活。为了使学生体会方程是拥有平衡的内在相等关系的等式,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等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相等关系。在课堂上要多让学生看形象的事物,从而理解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逐步引出等式,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这样借助天平建立方程,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左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有利于直接寻找到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可以通过已有知识如:有20个苹果,苹果和梨一共有100,梨有多少个?这样的情境理解方程20+x=100,赋予生活意义……从具体事件中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可以说是一种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老师让学生亲自经历这个建模的过程,学生自然接受这个数学模型。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模型,又将数学模型回归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搜索丰富的生活资源,不断地经历提取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过程,从而理解方程的意义动态天平模型的出现,为学生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给予了重要的认知支持。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经历这个建模的过程,使学生更轻松地接受这个模型,单方面去让学生经历从事件中提取还不能够让学生充分接受。我认为一方面让学生列举像方程这样的式子,并予以区别,强化方程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写方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可以先让学生用自然语言对事情进行描述,然后抽象成数学表达,最后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这也正是建模的过程。“数学源自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这就告诉我们,建立数学模型应该是提取加还原的过程。我们要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节课只要学生能理解和判断,不能过分纠缠概念上问题和其他课外的知识,如果要学生了解太多概念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因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允许一部分学生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渐渐达到要求,完成过渡。这个过渡不是自然而然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经历,有机会感悟,才可能慢慢地完成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1-03 13:33:59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