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第二次作业 作业周期 : 2017-10-212017-11-10

作业要求 :

请您认真学习《如何制定课时目标》和《式与方程》两个课程,并在113日前完成以下两项作业:

1.以苏教版某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通过比较的方式,谈自己学习之后对于课时目标的制定的新看法,新认识。

       2.请以《方程》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谈谈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学生的困惑有哪些?教师该如何处理?

发布者 :小学数学1班辅导教师

第二次作业

提交者:学员陈莉    所属单位:三兴学校小学部    提交时间: 2017-10-30 19:18:59    浏览数( 9 ) 【举报】

1.以苏教版某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通过比较的方式,谈自己学习之后对于课时目标的制定的新看法,新认识。

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为例,原教学目标是这样制定的:

1)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这次的远程培训,看了《如何制定课时目标》 的三个视频,知道了三个原则:体现制定教学目标的全面、系统性原则;科学、准确性原则;具体、可操作原则。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制定教学目标要有依据、要全面、要适切、具体等。引导教师能够根据课程中所提出的具体目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性研究,将课程目标落在每一学段、每一年级、每一单元和每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既体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又要能够不随意超标或者降低标准。觉得这个目标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于是修改为: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能体会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尝试反思认识图形的过程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图形来自现实世界,现实生活里充满几何图形;培养认真观察、比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渗透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总之,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2.请以《方程》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谈谈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学生的困惑有哪些?教师该如何处理?

答:《方程》的教学包括等式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概念、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三大块具体内容。在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已经完成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运算定律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可一定的基础。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了解等式和方程间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学会解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这一单元主要的困惑有:解方程到底用什么方法?(学生很不情愿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因为有了四则运算间的数量关系作为基础,感觉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步骤太麻烦。)用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和用算术方法区别在哪儿?针对学生的困惑,我作如下应对:

1.按照“认识方程→理解等式的性质→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的。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脉络清楚、结构合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逐步理解方程的含义和解法,不断体会方程的特点和价值。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方程的含义。

3.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从教学上来说,是为了中小学衔接;从培养目标来说,是为了新数学思维培养。我们在践行新课改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能简单回避,轻易否定,而是要深入研究、善于总结,积极探寻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学生在方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代数思想的学习,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价值,有效开发数学内容,为学生代数思维的形成做好铺垫和孕伏。

4.在教学用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从题中寻找最基本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也可以充分利用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画好线段图的良好习惯,为学生今后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我们要在课前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困惑,课中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困惑,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去感知,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0-31 15:37:38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