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第二次作业 作业周期 : 2017-10-212017-11-10

作业要求 :

请您认真学习《如何制定课时目标》和《式与方程》两个课程,并在113日前完成以下两项作业:

1.以苏教版某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通过比较的方式,谈自己学习之后对于课时目标的制定的新看法,新认识。

      2.请以《方程》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谈谈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学生的困惑有哪些?教师该如何处理?

发布者 :小学数学4班辅导教师

第二次作业

提交者:学员张萍    所属单位:鹿苑小学    提交时间: 2017-10-31 12:21:28    浏览数( 2 ) 【举报】

1.以苏教版某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通过比较的方式,谈自己学习之后对于课时目标的制定的新看法,新认识。

课时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目标或知识点教学目标的序列化、具体化。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制定的好坏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活动效果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结合我在远程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专家、授课教师所讲解的课时教学目标的实例,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认识。

下面以“认识人民币”(一年级下册)为例,说明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步骤。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学习比较简单的购物。教材分成两部分:先认识面值较小的人民币,包括1元、1角、1分以及各种角币和分币;再认识面值较大的人民币,包括2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单元结束时,安排了实践活动《小小商店》。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模拟购物为教学主线,组织学习活动,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

●学生学习准备分析。

生活经验基础: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需求。

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目标分析和细化:

知识与技能方面: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初步掌握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币、取币。

数学思考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进行合理灵活的思考,会设计不同的购物方案。

解决问题方面:会进行简单的购物,回答购物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处理购物时发生的简单情况。

情感与态度方面:在进商店观察、询问、购物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勇气、热情、态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相互帮助。

●陈述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目标——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在实际的观察、购物或模拟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目标

①在学生的活动中初步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学会简单的购物,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第二课时:“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教学目标

①  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认识1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

②  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模拟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③  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三课时:“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的练习课”教学目标

①通过在教室里的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在商店购物的全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计算,学会简单的购物;

②在购买价钱稍大物品时的付币、找币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小小商店”教学目标

①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以及简单的计算;

②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③培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人合作。

5.制定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几点注意。

(1)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随时监控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使其紧紧围绕目标,能及时、清醒地判断每一项目标的达成度。切忌“写归写,做归做”。

(2)教师要善于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

(3)教师要讲究教学目标呈现技巧。课时教学目标展示的方法、方式和时机,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和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请以《方程》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谈谈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学生的困惑有哪些?教师该如何处理?

答:《方程》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是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知识的。学生已经知道未知数可以用字母表示,会寻找基本的等量关系,也知道有方程的存在。因此上述的知识点是学生学习方程知识的认知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困惑:

困惑1:学生对于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数能理解,困难的是用字母表示数还能表示一种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景,如青蛙的只数与腿的条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唱儿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含字母的式子不仅表示数,也可以表示一种关系,这个过程是新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由原有的算术思维水平不断向代数思维水平迈进的过程。孩子们在儿歌一句句的诵读中,完成了思维水平的提升,完成了从数的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把握好符号意识。

困惑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容易记住,但并不真正理解方程的意义,根本不知道方程的本质是什么。

    方程是一种模型,是一种等量关系,方程不是单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刻画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认识它的第一步是能够在具体问题中找到等量关系,并使未知数参与运算。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方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寻找、表达等量关系时,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即:再次经历用文字、图形符号以及用字母来参与等式的过程,这样过渡能让学生对字母的感受更丰富,对方程的认识更全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模型,又将数学模型回归于生活。要引导学生搜集丰富的生活资源,不断地经历提取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过程,从而理解方程的意义。最后把抽象的方程与生活情景建立联系,让学生换个思路理解方程,为方程增添许些生命力,从而深知和丰富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困惑3:解方程到底用什么方法?学生不愿意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一是感觉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步骤太麻烦,二是学生对这种思维不习惯。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目的是为了和中学衔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二是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正确率比较高。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顺向思维,充分体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化逆向思维为顺向思维的优势;突破学生以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长期强化训练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看来绝大多数学生在认识上的这个过渡不是自然而然、简简单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经历,有机会感悟,才可能慢慢地完成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小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以算术思维为主的,但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从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是每一个学生必须面对的一次飞跃。这个飞跃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都将是一次挑战。这个过渡是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的长短对不同的学生而言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重视对学生代数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正确认识“用等性质式解方程的重要性,方程问题解决的通性通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也是对方程含义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建议不在格式上束缚孩子;在概念本质上下功夫。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1-01 08:42:43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