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第二次作业:初中和高中作业一样,题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作业周期 : 2017-10-242017-11-10

作业要求 :第二次作业:初中和高中作业一样,作业上交截止时间:11月13日。

题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以一节课为例。

发布者 :中学历史班辅导教师

第二次作业:初中和高中作业一样,题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提交者:学员龚婕    所属单位:张家港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7-11-10 14:30:17    浏览数( 0 ) 【举报】

如何在课堂上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为例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被概括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提升。在讲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专题中的一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时,可以渗透提升学生“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

孙中山先生一生为民族的解放和富强而奋斗,本课介绍了他从治病到救国,从改良到革命,从揖美到联俄三次重大转变,通过这几次转变,孙中山在救亡图存、民主共和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发展。其间也始终贯穿了孙先生厚重的家国情怀。所以本课用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来指导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从治病到救国

孙中山21岁到香港学医5年,有毕业从事医生工作,由于医术精湛备受好评。然而他看到积贫积弱的中国,开始觉得从医只能救人而不能救国,救国之途在于从政。这是孙中山人生职业的再选择,也是孙中山的第一次转身。

二、从改良到革命

1、成立兴中会(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广州起义(1895年):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3、成立同盟会(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内容

对应的同盟会纲领

思想内涵

地位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补充、发展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性:①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①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封不彻底。

→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5、武昌起义(1911

6、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8、失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辛亥革命有那些重要的历史功绩?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直接的结果)。

③制定《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深远的意义)。

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9131922

名称

时间

起因

经过

结果

二次革命

1913

宋教仁遇刺及“善后借款”

1913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而失败

护国运动

1916

袁世凯复辟帝制

发表《讨袁宣言》

《第二次讨袁宣言》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第一次

护法运动

1917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借助西南军阀,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

遭到西南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第二次

护法运动

1921-

1922

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当选非常大总统,准备组织北伐

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

问: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

①政党: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

②纲领:三民主义有重大缺陷。

③军队:利用军阀打军阀,没有自己的武装。

④群众: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

2)客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

3)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到了尽头。

三、从揖美到联俄

1、原因:

①三民主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需要寻求新道路。

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中共三大(1923):决定党内合作方式加入国民党

3、国民党一大(1924):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4、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较为空洞)

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5、提出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与新三民主义关系:新三民主义体现了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执行新三民主义的方法、方式、途径、手段。

6、组建黄埔军校(1924):建立新型革命武装

1924年1月24日,“陆军军官学校”在广东黄埔成立。这所军校在培养人才时,将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作用。为国民大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的很多毕业生成为后来国共两党的杰出将领。

7、逝世: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①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⑥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课堂小结】

本课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实践个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孙中山早年的革命志向、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斗争、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和促进国共合作。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历程,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为救国救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与探索,以及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伟大贡献。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今天的繁荣和稳定、民主与独立是经过几代人不懈的艰难探索、浴血奋斗得来的,要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1-13 09:26:30

附件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