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第二次作业:初中和高中作业一样,题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作业周期 : 2017-10-242017-11-10

作业要求 :第二次作业:初中和高中作业一样,作业上交截止时间:11月13日。

题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以一节课为例。

发布者 :中学历史班辅导教师

第二次作业:初中和高中作业一样,题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提交者:学员丁艳    所属单位:张家港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7-11-03 16:48:22    浏览数( 3 ) 【举报】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以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为例
张家港高级中学  丁艳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素养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唯物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原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⑤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 ……
在《辛亥革命》这节课中,可以用唯物史观来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
一、探革命之因(辛亥革命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19亿多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6倍。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9日
     





学生从材料一中得出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从材料二中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深重;《辛丑条约》 签订,清政府成为列强手中操纵的木偶和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腐败无能。所以,清朝的腐朽统治(落后的生产关系) 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先进生产力),辛亥革命爆发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素养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培养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辛亥革命》这节课中,能够用时空观念来解读辛亥革命的过程。
二、寻革命之路(辛亥革命的过程)
辛亥革命的过程按照时空观念,可以分为武昌篇(首义成功)、南京篇(革命高潮)、北京篇(革命失败)。







武昌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
1911年10月11月。成立湖北军政府;
1911年10月12日,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
1911年11月27日,15省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国;
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京篇: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接着,南京临时政府推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京篇: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通过空间和时间的定位,让学生更加深切理解辛亥革命是各种政治势力角逐的舞台,革命党人、袁世凯、清政府、列强等各种力量角逐、竞争,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素养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以辛亥革命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例:
摘自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四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五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学生通过《临时约法》的相关条文,提炼出有效信息,归纳出主要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制、责任内阁制等。并进一步分析约法的意义,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都是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自由平等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力,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实证精神。
素养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我们再以《辛亥革命》中的相关材料为例:
材料一:关于黎元洪的一则小故事:
1911年10月11日上午,枪声停息,革命党人聚集,欲推一德高望重、为全国所知的人为领袖。最后确定了黎元洪。
黎元洪已换上便衣,躲藏在部下刘文吉家里。找到他时,他吓得浑身打颤。被胁持送到咨议局,与会诸人鼓掌欢呼。这时,当告知要他出任都督时,黎面色惨白,大喊:“我不能胜任,休要害我!”胡瑞霖等软硬兼施,黎仍坚拒不肯,满座哗然。他们要黎元洪在一份安民告示上签字。黎瑟缩不签,李翊东大怒,举枪对黎说:“再不答应,我就枪毙你!”后来干脆拿起笔签了一个“黎”字,说:“我代签了,看你还能否认不成!”于是《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贴遍全城。
材料二:部分南京临时政府成员(红色名字非同盟会成员)
职务 姓名 职务 姓名
临时总统 孙中山 副总统 黎元洪(清官员)
秘书长 胡汉民 法制院长 宋教仁
陆军部总长 黄兴 海军部总长 黄钟瑛(清官员)
外交部总长 王宠惠 财政部总长 陈锦涛
司法部总站 伍廷芳(清官员) 内务部总长 程德全(清官员)
教育部总长 蔡元培 实业部总长 张謇(立宪派)
交通部总长 汤寿潜(立宪派) 参谋部总长 黄兴(兼)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说明革命派对谁是革命的朋友,谁是革命敌人认识不清,一些立宪派和封建官僚官僚也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失败的危机。让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从而对辛亥革命最后果实被窃取作出解释。培养学生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对史料加以看待和评判,从而不断地接近历史真实。
素养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以《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例:
三、品革命之果(辛亥革命的评价)
辩一辩——亮出你的精彩
正方:是一场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反方: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通过让学生辩论,得出成功说和失败说的各自理由:
成功说:
①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政治)
②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思想)
③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对外)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
⑤促进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社会生活)
失败说:
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②未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通过讨论,学生充分认识到辛亥革命带来了中国历史的巨变,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理性化等方面的贡献,认识到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帮助学生树立振兴中华之责任,为中华之崛起不断努力。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1-06 15:22:17

附件

  •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docx 下载 预览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