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高中化学第二次作业 作业周期 : 2017-10-242017-11-03

作业要求 :

第二次作业要求:

1.上传截止日期为11月3日;

2.请务必先认真学习相关内容,要结合学习的内容来回答问题;上交的作业放在同一个文件中;为防止直接上传作业可能会导致部分图片不能上传成功,请同时把作业作为附件再上传一下,作业请务必不要抄袭。

【高中作业】

1.通过《化抽象为形象的教学策略》学习,以“化学反应原理”中相关概念为例,运用“化抽象为形象”的策略设计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案例(字数不少于800字)。

2.通过《充分发挥实验在建构微观结构中的价值功能的教学策略》学习,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例,结合教学实践,(1)谈谈如何结合实验进行微观结构的有效教学;(2)以及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与思考。

发布者 :中学化学1班辅导教师

高中化学第二次作业

提交者:学员何建平    所属单位:张家港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7-11-02 09:51:14    浏览数( 2 ) 【推荐】 【举报】

浅谈化学反应原理中两个概念的教学策略

 

1.与生产生活知识相类比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加强化学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将教材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与学生身边的实例进行恰当类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教学案例:“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动、等、定、变”四个特征,笔者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水箱作类比,首先让学生思考当水箱进水的速度与出水的速度相等时,水箱中的水位为什么保持不变?然后让学生对比水箱的例子与化学平衡状态的四个特征有什么相似之处。由此及彼,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水箱

化学平衡状态

相似性

水箱中进水和出水都在进行。

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后,正逆反应仍在进行,并未停止。

水箱中进水速率和出水速率相等。

同一种物质生成的速率和消耗的速率相等(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水箱中的水位保持不变

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和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如果中水箱中进水或出水速度发生改变,水位将发生改变。

如果同一种物质生成的速率和消耗的速率发生改变,平衡状态将被破坏,平衡将发生移动。

2.运用数学图像研究酸碱中和滴定中微粒间的定量问题

酸碱中和滴定中有关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难讲、学生难懂,如果结合数学图像,抓住滴定过程中几个重要的拐点,如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溶液恰好呈中性,就不难系统掌握整个滴定过程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趋势。

教学案例:强碱滴定弱酸过程中离子浓度的变化

常温下,在20mL0.1000mol/L醋酸溶液中逐滴滴加0.1000mol/L NaOH溶液直到过量。

滴定曲线如下:  

不同阶段溶液中溶质成分、溶液pH、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如下(用HAc表示醋酸分子):

阶段

溶质成分

pH

离子浓度大小顺序

A

HAc

<7

c(H)> c(Ac) > c(OH)

AB

HAcNaAcNaA极少。

<7

c(Ac) >c(H) >c(Na+)>c(OH)

C

HAcNaAcHAc电离程度大于NaAc水解程度。

<7

c(Ac) > c(Na+)>c(H) >c(OH)

D

HAcNaAcHAc电离程度等于NaAc水解程度。

=7

c(Ac)=c(Na+)>c(H) =c(OH)

DE

HAcNaAcHAc电离程度小于NaAc水解程度。

>7

c(Na+)> c(Ac)>c(OH) >c(H)

E

NaAc

>7

c(Na+)> c(Ac)>c(OH) >c(H)

F

NaAcNaOH,两者浓度相等。

>7

c(Na+)> c(OH) > c(Ac) >c(H)

F点以后

NaAcNaOHNaOH浓度大。

>7

c(Na+)> c(OH) > c(Ac) >c(H)

 

浅谈实验在建构微观结构中的价值功能和教学策略

 

1.以实验为载体,搭建探究微观结构的阶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就曾经精僻地说过: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而将实验探究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教学模式,它遵循理科教学的规律,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学案例:通过实验探究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实验(1):氨的喷泉实验

实验(2):CuSO4溶液中逐滴滴加浓氨水

问题链:

①实验1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形成喷泉) 

②为何氨气能形成喷泉?(极易溶于水) 

③为何极易溶于水?(由相似相溶原理以及水为极性分子,得出氨分子也为极性分子

④根据氨分子有极性,推测氨分子的空间构型?(氨分子的四个原子一定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会形成三角锥形的分子结构)。

⑤根据氨分子的结构,它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⑥为什么氨能与酸反应?(写出氨分子的结构式和电子式,发现N原子上有孤对电子,能与H+形成配位键)

⑦实验2中为什么CuSO4溶液中逐滴滴加浓氨水,开始有沉淀,后又溶解?

⑧为会么NH3的沸点比PH3高?

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学会科学的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到探究世界奥秘的乐趣。
  
通过系列探究实验,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这样一个化学观念,“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物质微观结构的外在表现”。

2挖掘生活中的实验器材,使枯燥的概念鲜活起来

生活中大量常见的简易物品或器材,可作为我们实验的工具,关键是要做一个“有心人”。

教学案例:用微波炉做分子的极性实验

微波炉分别加热碘和水

问题链:

①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②为什么用微波炉分别加热碘和水,现象不同?

③这与物质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微波炉的加热原理与物质结构关系紧密。微波是一种高频率的电磁波。微波炉利用其内部的磁控管将电能转化成微波,以2450MHZ的频率振荡频率穿透食物,食物内的极性分子[比如水,蛋白质,脂肪,糖类]即被吸引以2450MHZ的频率做振荡,分子之间互相碰撞产生大量的摩擦热量,微波炉就是利用这种分子本身产生的摩擦热量快速加热食物,因此加热时间很短。

3、在制作模型中建构抽象的理论概念

模型法作为科学思维的一种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最近教育部颁布的化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模型认知的能力,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在晶体教学中提供了建构模型的丰富素材,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只粗略地介绍模型的知识而忽视模型建立的过程和方法,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建构模型?模型是如何建构的?怎样检验和完善模型?

教学案例:建构食盐晶体中晶胞的模型

师:事实上,氯化钠晶体中有无数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些微粒又是怎样堆集成氯化钠晶体的呢? 请大家尝试用土豆块、黄萝卜块和牙签来搭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

(学生相互讨论搭建氯化钠晶体模型的规则)

生甲:同种类型的离子不能搭在一起,阴阳离子应该间隔排列。

生乙:晶体是立体结构,应该向三维空间延伸。

生丙:阴、阳离子可以看成是球形的,一个离子可以同时吸引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

生丁: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或每个氯离子周围各排列6个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

(学生交流搭建模型的体会)

生甲:晶体中离子排列很有规律、而且有对称性。

生乙:晶体中微粒排列呈现周期性、重复性。

生丙:因为微粒的规则排列,所以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师:晶体化学中我们把反映晶体结构特征的基本重复单位叫晶胞。晶胞的确定对研究晶体的性质有着重要意义。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1-02 10:16:32

附件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