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高中化学第二次作业 作业周期 : 2017-10-242017-11-03

作业要求 :

第二次作业要求:

1.上传截止日期为11月3日;

2.请务必先认真学习相关内容,要结合学习的内容来回答问题;上交的作业放在同一个文件中;为防止直接上传作业可能会导致部分图片不能上传成功,请同时把作业作为附件再上传一下,作业请务必不要抄袭。

【高中作业】

1.通过《化抽象为形象的教学策略》学习,以“化学反应原理”中相关概念为例,运用“化抽象为形象”的策略设计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案例(字数不少于800字)。

2.通过《充分发挥实验在建构微观结构中的价值功能的教学策略》学习,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例,结合教学实践,(1)谈谈如何结合实验进行微观结构的有效教学;(2)以及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与思考。

发布者 :中学化学1班辅导教师

高中化学第二次作业

提交者:学员陈艳    所属单位:沙洲中学    提交时间: 2017-10-26 15:24:18    浏览数( 9 ) 【举报】

1.通过《化抽象为形象的教学策略》学习,以“化学反应原理”中相关概念为例,运用“化抽象为形象”的策略设计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案例(字数不少于800字)。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但是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给学生学习化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是每个化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独特性决定了利用“宏观”实验手段,让抽象的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形象化直观化,让概念在实验探索中得以升华,化抽象为形象。

《化学反应原理》“沉淀溶解平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只有“活动与探究”(PbI2溶解及取上层清液滴加硝酸银检验)一个实验:它只能说明PbI2能溶解且电离出I-,无法表明沉淀溶解存在平衡关系,也无法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平衡特征的存在,不能帮学生形成“沉淀溶解平衡”的普遍性认识,不利于学生熟练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何使难溶物质的沉淀、溶解过程全面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实验探究是使学生科学、准确的建立沉淀溶解平衡关系的有效途径。

教学过程

【小组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2ml0.1mol/l碘化钾溶液,滴加3-40.1mol/l硝酸铅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有黄色沉淀产生。

【布置任务】黄色沉淀应该是什么物质?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出来

【信息提示】碘化铅:黄色固体,不溶于谁,强电解质

【疑问】碘化铅是否完全不溶于水呢?

【追问】若有溶解,如何用实验加以验证,请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1】取实验1上层清液,加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沉淀产生

【学生2】实验1碘离子过量,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无法说明碘化铅是否溶解。

【讨论实验方案】取一小烧杯,加入适量纯净的碘化铅,加水搅拌,取上层清液检验

【小组实验2】取上层清液滴加硝酸银溶液检验碘离子。

【结论】出现黄色沉淀,说明有少量碘化铅溶解

【提问】上面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3】两个实验说明:铅离子和碘离子能够结合生成难溶的碘化铅,在相同的条件下碘化铅沉淀又可以溶解成铅离子和碘离子,沉淀和溶解过程存在可逆性,沉淀与溶解在一定程度下可以达到平衡状态。

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学生一步步将抽象的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实验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印象,使概念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从而大大提高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2.通过《充分发挥实验在建构微观结构中的价值功能的教学策略》学习,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例,结合教学实践,(1)谈谈如何结合实验进行微观结构的有效教学;(2)以及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与思考。 

      《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非常重要的选修模块,通过对微观结构的研究来解释宏观化学性质是《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科学思想,也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该模块过于抽象枯燥,难以理解掌握,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例如在配合物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配合物的形成过程。

【实验】取5ml饱和硫酸铜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滴加浓氨水,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先生成蓝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分析出来铜离子与氨水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氢氧化铜沉淀又溶于氨水生成了【CU(NH3)42+,从而引入了配合物的学习。

我们不难发现,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中,如果撇开实验,那么课堂将是沉闷和枯燥的,以实验引入将要学习的知识,再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预测实验的结果,则能使学生把从实验中得来的知识,运用到实验中,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一模块的兴趣。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0-28 14:34:50

附件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