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高中化学第二次作业 作业周期 : 2017-10-242017-11-03

作业要求 :

第二次作业要求:

1.上传截止日期为11月3日;

2.请务必先认真学习相关内容,要结合学习的内容来回答问题;上交的作业放在同一个文件中;为防止直接上传作业可能会导致部分图片不能上传成功,请同时把作业作为附件再上传一下,作业请务必不要抄袭。

【高中作业】

1.通过《化抽象为形象的教学策略》学习,以“化学反应原理”中相关概念为例,运用“化抽象为形象”的策略设计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案例(字数不少于800字)。

2.通过《充分发挥实验在建构微观结构中的价值功能的教学策略》学习,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例,结合教学实践,(1)谈谈如何结合实验进行微观结构的有效教学;(2)以及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与思考。

发布者 :中学化学1班辅导教师

高中化学第二次作业

提交者:学员陈良    所属单位:沙洲中学    提交时间: 2017-10-26 08:47:58    浏览数( 2 ) 【推荐】 【举报】

 

作业1运用化抽象为形象的策略设计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课程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部分理论对于现行的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言比较遥远,有些内容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很难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加以还原和验证,因此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比较困难,觉得比较抽象,而这部分的内容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因此我们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过分抽象难懂的内容,要将抽象化的内容能够具体化和形象化,要联系学生现有的学习知识、理论和模型,进行感性化,更要让学生能够感知化,易于学生的理解。下面就我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有关等效平衡的教学案例阐述化抽象为形象的教学处理,通过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将难以理解的等效平衡思想进行具体可以感知的教学。

研究对象:工业合成氨,N23H22NH3

1.在等温等容的容器中,以充入1molN23molH2建立平衡,和充入2molNH3建立平衡,最终的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就相当于我们从起点到中间某位置,和从终点到中间某位置,这两种方法,虽然走的方式不一样,走的路不一样,但效果完成相同。当然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数学几何中的全等三角形的判断,要求边角完全一致。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间状态开始建立平衡,实现全等效的关系,其要求物质充入的量转化为N2H2的量与原平衡要保持一致,即相等,才能实现完全等效。

模型:全等三角形


                     三角形1                                三角形2

2.在等温等压的容器中,以充入入1molN23molH2建立平衡,因为温度和压强会影响到化学平衡的移动,因此如果我们在实验室研究条件下将转化率研究到可工业生产的要求时,我们要将实验室生产放到的工业生产。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化学反应容器的体积,而不能改变温度和压强,即将实验室的生产关系放大到若干倍进行工业生产。也就是容器扩大多少倍,你投入的原料也要相应的扩大多少倍,即成比例变化,但你的配方不能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维持N2H2比例始终为1:3,这个就相当于我们数学几何中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关系中,角的大小不变,但是边的长度变化,但是边长之间的比例维持不变,因此我们可以将此种等效关系理解为相似等效。即充入的物料关系转化为N2H2的量之比维持1:3。假设我们充入的是NH3,则可以是任意不为0的量,因为转化为N2H2的量之比始终为1:3

模型:相似三角形


                               三角形1

                                                                                        三角形2

作业2

1谈谈如何结合实验进行微观结构的有效教学

在配合物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微观的结构和理论的理解需要教师通过形象化的手段和方式加以变现和诠释,因此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化学实验的作用,要通过化学实验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微观结构的内容,形成必要的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知。

例如在配合物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构建对微观粒子结合能力认知,体会到化学键的强弱,物质的稳定性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必要的实验来完成上述教学过程。

1.  在硝酸银(AgNO3)溶液中滴加氯化钠溶液(NaCl),观察实验现象,体会银离子(Ag+)和氯离子(Cl)的结合能力。

2.  在氯化银(AgCl)的白色沉淀中,逐渐滴加氨水,观察实验现象,体会白色沉淀逐渐溶解的关系,感受氨气(NH3)和氯离子(Cl)与银离子(Ag+)结合能力的差别。

3.  继续在白色沉淀溶解后的溶液中逐渐滴加稀硝酸,观察实验现象,可以观察到白色沉淀又继续产生,感受氨气(NH3)与银离子(Ag+)和氢离子(H+)结合能力的差别。

4.  在白色沉淀的溶液中,逐渐滴加硫化钠(Na2S)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可以观察到白色沉淀逐渐变成黑色沉淀,感受硫离子(S2)和氯离子(Cl)与银离子(Ag+)结合能力的差别。

通过实验的设计,通过学生自行的实验探究和观察现象,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微观粒子相互结合的能力的差别,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转变,让学生通过实验使结论更加的真实、可靠,没有漏洞。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手段,更好的去认识微观世界。

2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与思考

《物质结构与性质》这本书相对比较抽象,很多的知识和理论难以理解,因此更加需要我们教师能够将书本知识加以科学的处理,充分挖掘书本中探讨知识的问题情境,善于富有探究要素的问题设计为化学实验的探究内容,引领学生对微观结构知识和理论的更好的认知。尤其是讲到晶体结构,晶体中晶胞的堆积方式,空间利用率,让学生通过球状结构的搭配和排列,形成对紧密堆积方式的理解。再有我们对分子结构中的教学中,通过模型的搭建,让学生去体会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空间对称关系,体会成键电子对和孤对电子对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更好的理解分子的空间构型关系。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0-26 09:25:28

附件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