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高中化学第二次作业 作业周期 : 2017-10-242017-11-03

作业要求 :

第二次作业要求:

1.上传截止日期为11月3日;

2.请务必先认真学习相关内容,要结合学习的内容来回答问题;上交的作业放在同一个文件中;为防止直接上传作业可能会导致部分图片不能上传成功,请同时把作业作为附件再上传一下,作业请务必不要抄袭。

【高中作业】

1.通过《化抽象为形象的教学策略》学习,以“化学反应原理”中相关概念为例,运用“化抽象为形象”的策略设计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案例(字数不少于800字)。

2.通过《充分发挥实验在建构微观结构中的价值功能的教学策略》学习,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例,结合教学实践,(1)谈谈如何结合实验进行微观结构的有效教学;(2)以及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与思考。

发布者 :中学化学1班辅导教师

高中化学第二次作业

提交者:学员曹乃波    所属单位:暨阳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7-10-31 14:24:26    浏览数( 2 ) 【推荐】 【举报】

1.通过《化抽象为形象的教学策略》学习,以“化学反应原理”中相关概念为例,运用“化抽象为形象”的策略设计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案例(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通过对《化抽象为形象的教学策略》的网络学习,我知道:化学概念是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的教学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许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只是去背诵、记忆概念的定义,虽然下了很大功夫但是不能真正理解。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知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抽象复杂、理论性化学反应原理理论性很强,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反应原理”又独立为一个模块,在教学中更容易忽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陷入到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误区中,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某个知识点内容挖掘得过于细致,要由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关注核心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建构核心认识,形成知识结构。   
因此,在本模块的学习中,在化学抽象概念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通过实验、图像、表格、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常见的直观教学手段,将化学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化学平衡的移动这节课的学习相应的很困难,下面是本人结合实际对本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体会透过现象(化学平衡移动)抓住本质(化学反应速率)的思维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分析等方法,综合探究浓度变化与化学平衡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会透过宏观现象(溶液颜色的变化)探查微观本质(微粒浓度变化)并运用化学符号(图像)进行表征的科学方法。
3.体验“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提出猜想、实验及理论验证、形成规律、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尝试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物质和现象,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一:实验准备
就座后请开始做下面这些课前准备工作:
1.一次性杯子里有一些黑色小干果名字叫黑枸杞,营养丰富,一人一颗,尝尝看味道如何?
2.把剩下的干果全部都装到矿泉水瓶子里去,盖上瓶盖轻轻摇一摇,看看水的颜色变化。你也可以去看看,其他小组泡出来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3.老师为每个同学准备了品尝小纸杯,可以倒出一点来品尝一下。不过记得留下一些,我们上课做实验要用的,切记!切记!
4.阅读提供的相关资料,看看黑枸杞泡出来的水为什么会有颜色?
一、定义:改变外界条件,破坏旧的化学平衡,建立新的化学平衡的过程,叫做_________。
改变条件时刻,若  v正 > v逆,平衡____向移动;
v正 < v逆,平衡____向移动;
v正 = v逆,平衡______。
学生活动二:实验探究
试设计实验探究:改变c(H+)对可逆反应A(蓝) + H+ AH+(红)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
备选试剂:稀H2SO4溶液、稀NaOH溶液、食用白醋、食用小苏打
编号 黑枸杞水 加入的试剂 现象 改变的条件 平衡移动方向
1 1滴管    
2 1滴管    
3 1滴管    
4 1滴管    
5 1滴管    
学生活动三:理论解释
1.已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A + H+ AH+,若其它条件不变,在t1时刻仅增大H+浓度,试绘制速率(v)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


2.已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A + H+ AH+,若其它条件不变,在t1时刻仅减小H+浓度,试绘制速率(v)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

学生活动四:总结规律,实验验证
已知重铬酸根(Cr2O )和铬酸根(CrO )离子间存在如下平衡:
Cr2O + H2O 2CrO + 2H+
橙色               黄色
根据分析得到的规律预测:向4 mL浓度为0.1 mol·L 的K2Cr2O7溶液中:
①滴加1 mol·L 的NaOH溶液,溶液颜色会变_____。
②再继续滴加1 mol·L 的HNO3溶液,溶液颜色会变_____。
学生活动五:学以致用
人体吸入CO后,CO、O2与血红蛋白(Hb)建立如下平衡:CO + HbO2 HbCO + O2。当HbCO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血红蛋白携氧功能减弱,组织缺氧,引起CO中毒。
①如果你碰到疑似CO中毒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

②中毒患者送医之后,通常会辅以高压氧舱治疗,为什么?

二、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对于可逆反应,其它条件一定时,改变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___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拓展·延伸
1.黑枸杞泡水“拉丝”总是红色的,是真的吗?
2.稀释紫色的黑枸杞水不是变成淡紫色而是变成蓝色,是真的吗?
3.用热水和冰水泡黑枸杞,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是真的吗?

2.通过《充分发挥实验在建构微观结构中的价值功能的教学策略》学习,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例,结合教学实践,(1)谈谈如何结合实验进行微观结构的有效教学;(2)以及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与思考。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将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 微粒之间不同的作用力为线索,侧重研究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 性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其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提升有关 物质结构的基本认识,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发展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注不同类型微粒间相互作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建立这些概念所使用的关键证据,通过实验事实和数据的对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 突,引导学生进行解释,促使学生反思原有的概念模型的局限,深化对微粒 间相互作用模型的认识。 借助事物模型、计算机软件模拟、视频等多种直观手段,充分发挥学生 动手搭建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模型等活动的作用,降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 促进学生建立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实验事实以及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相关 案例作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 系,发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认识方式和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配合物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构建对微观粒子结合能力认知,体会到化学键的强弱,物质的稳定性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必要的实验来完成上述教学过程。
1.在硝酸银(AgNO3)溶液中滴加氯化钠溶液(NaCl),观察实验现象,体会银离子(Ag+)和氯离子(Cl─)的结合能力。
2.在氯化银(AgCl)的白色沉淀中,逐渐滴加氨水,观察实验现象,体会白色沉淀逐渐溶解的关系,感受氨气(NH3)和氯离子(Cl¬—)与银离子(Ag+)结合能力的差别。
3.继续在白色沉淀溶解后的溶液中逐渐滴加稀硝酸,观察实验现象,可以观察到白色沉淀又继续产生,感受氨气(NH3)与银离子(Ag+)和氢离子(H+)结合能力的差别。
4.在白色沉淀的溶液中,逐渐滴加硫化钠(Na2S)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可以观察到白色沉淀逐渐变成黑色沉淀,感受硫离子(S2─)和氯离子(Cl─)与银离子(Ag+)结合能力的差别。
通过实验的设计,通过学生自行的实验探究和观察现象,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微观粒子相互结合的能力的差别,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转变,让学生通过实验使结论更加的真实、可靠,没有漏洞。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手段,更好的去认识微观世界。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1-01 10:10:49

附件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