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第二次作业 作业周期 : 2017-10-242017-11-10

作业要求 : 

1.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几乎要占据整个物理教学的一半时间,教师用了如此多的时间进行习题教学,主要是因为习题教学对于整个物理教学而言具有重大的价值,习题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高中学生感觉学物理难,主要难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上.常常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请结合具体案例来谈谈如何克服这一难题。

2.电学章节是高中物理学科现行学科知识内容构成体系中的基本组成内容,切实做好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电学章节知识内容的学习理解,对于高中学生实现良好有序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电学实验又是高二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高考实验题目中的考查热点题型,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中的设计型实验,更是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它源于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但又高于课本上的实验要求,请结合具体案例来谈谈如何利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来进行电学教学课堂设计。

发布者 :中学物理2班辅导教师

第二次作业

提交者:学员王昊    所属单位: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7-11-03 17:50:59    浏览数( 0 ) 【举报】


第一小题: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

物理习题课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促进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从一定意义上说习题课就是把所学物理规律初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它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进行的讲解、总结和学生练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讲解、总结和学生练习能指引学生突破知识难点,使知识系统化,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检查和运用知识,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的飞跃。上好习题课不仅可以能帮助学生加深和扩展物理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帮助老师了解教学效果。

怎样才能上好习题课呢?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不断思考、总结,现将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首先要明确本节习题课要解决什么,这是核心问题。

在高中理科各科中,物理学科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基础知识理解不够、基本方法掌握不牢等现象。教师可以通过习题课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通过习题课要解决什么,是知识点的巩固还是方法技能的学习,明确目的才能有效地选择例题及针对性练习。

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发现学生对连接体问题的求解易出现问题,我设计了一节习题课:整体法与隔离法的结合应用。先讲解什么是系统(整体),什么是系统内力,什么是系统外力。继而介绍使用整体法时为什么不分析系统内力、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功用等。之后,根据前面所讲方法由浅入深设置2~3个例题,再布置几个课堂练习题,指导学生练习、归纳总结。效果很好。

二、注重过程分析,培养解题思路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总会有这种现象:“上课一讲我就会,就是在自己独自解题时不会做,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形成解题思路,这一点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


例如:如图所示,在xoy平面内的第一象限有沿y负向的匀强电场,第四象限内边长为L的等边△BCD区域内有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BC边垂直于x轴。有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正粒子从点A(0,L)垂直于y轴以速度V0进入电场,经过点B(2L,0)进入磁场,最后与y轴负向成450角离开第四象限。不计粒子重力。求: = 1 \* GB3 电场强度E = 2 \* GB3 磁感应强度B的最小值。

解决此题先让学生给粒子的运动划分过程:一、从AB过程;二、在磁场中运动过程;三、出磁场后的运动过程。然后分析每一过程中粒子的运动性质:第一过程是类平抛运动;第二过程是匀速圆周运动;第三过程是匀速直线运动。再让学生逐一分析每一过程满足什么样的规律,因为规律就是列方程解题的依据。

如果教师在习题课中教师都能很清晰地让学生划分过程,并能引导学生按以上顺序分析问题,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很大提高。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解

解决物理问题有多种观点,最基本的是动力学观点、能量观点和动量观点。多种观点分析一个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知识,使学生对遇到的习题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只会生搬硬套一种解法,问题一发生变化,就无所适从。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把不同的解法列出来,然后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一目了然的看出简便的解题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比如上题中的第一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求解:1、运用类平抛运动规律或推论。2、能量观点:先由平抛运动推论求出到B点的速度VB与x轴的夹角为450,再求出VB= V0 ,继而由动能定理求出电场强度E3、动量观点:先根据VB与x轴的夹角为450求出B点的y方向分速度Vy ,再由x方向分运动求出从AB的运动时间t,在y方向运用动量定理qEt=mVy-0求出电场强度E

多数物理问题都可以用多种方法求解,教师能善于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有较好的培养作用,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动态分析,寻找临界条件

所谓临界状态就是物理现象从一种状态变化成另一种状态的中间状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瞬时性、突变性、关联性、极值性等。题干中常用“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词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审题时应从习题的物理情景出发,找出相关物理量,动态分析这一物理量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状态突变,从而找出临界条件。

如上题中第 = 2 \* GB3 问中,“最小值”就表明了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粒子进入有限磁场的速度一定,题目又要求“与y轴负向成450角离开第四象限”,分析知粒子必须从BC边出磁场,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由可知:当B越小R越大,只有当R最大时B是最小的,从而得出了临界条件,在通过几何知识解出所求。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方面的一点体会,仍有待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期待着专家和同行们的指正和共同探索。

 

第二小题:

在系统展开电路分析的基础上,潜移默化的开展实验理论基础知识教学。

电学实验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所以实验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无疑是电学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电学实验理论主要包括:

1)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式接法和分压器接法。学生在初中主要学习了限流式接法,在高中主要学习分压式接法,让学生仔细讨论区分两种接法的不同点和优缺点,在实验时如何正确选择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如何正确选择不同阻值的滑动变阻器、在实验过程中闭合开关前注意哪些事项等。

2)电表的改装原理及相关计算。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就会明白电压表内阻并不是无穷大,电流表的内阻也不是零,电表连接在电路中也相当于连接了一个大电阻或小电阻,对电路也是有影响的,理解了为什么通常把电表叫“理想电表”,对以后实验误差分析理解比较容易。

3)伏安法测电阻时,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及其选择。(新教材中在第四节习题中出现)从电表对实验引起的误差分析入手,讨论两种接法对所测电阻的影响,总结每种接法的适用条件。

4)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选择、读数方法。选择实验器材时如何根据题设条件使用估算法合理选择电表量程,一般情况下电表指针应偏转在1/3刻度以上,满刻度以下,读数时注意估读及估读方法等。

5)实验电路的设计。高中阶段实验电路一般是滑动变阻器的接法选择和伏安法测电阻中内外接法选择的组合。对于半偏法、等效替代法等方法可以在高三复习时再展开学习不迟。

6)多用电表原理。这一知识点课本专门设为一节,可以看出教材编者对多用电表原理教学的加强。只有重视原理教学,理解了电表内部结构,才能熟练使用电表。

这些基础知识不一定要集中在一起作为专题教学,我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解开,一点一点的进行,每次遇到后强调注意,潜移默化教学效果可能更好。

一定要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在演示实验中,不仅要将实验原理让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而且重视电路连接过程中的细节,给学生做出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第三节演示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连接电路时首先教会学生导线与接线柱的连接方法,再讲先通后补法,分压器的接线方法,电表量程的选择、正负接线柱等注意事项,最后一步一步连接电路演示,注意连接电路过程开关一定要断开,闭合开关前滑片滑到输出电压为零的一端。测数据时先测电压为零时的电流值,作为一组数据,它是后面作图时图象过原点的依据,然后让电压每隔一定电压值测出相应的电流值。只有这样,老师为学生作出示范,学生在分组实验时才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实验原理,熟悉电路,掌握电路连接方法和连接过程的关键环节,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并督促完成实验数据处理,提交实验报告,才能对理论理解更加深刻,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各种能力。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1-07 15:35:24

附件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