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专业规划实践方案 > 正文

作业标题:专业规划实践方案 作业周期 : 2024-03-08 2024-03-30

全员

作业要求:

从以下八个研修活动中任选一项进行提交:职业道德认知与体悟;校园安全方案;学校发展规划方案;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优化内部管理方案;调试外部环境方案。


具体要求如下:1.字数不得少于800字;2.内容必须为原创,不得抄袭;3.在截止日期之前提交,逾期不可提交。


发布者:周老师

专业规划实践方案

提交者:学员朱敏    所属单位: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24-03-30 15:42:46    浏览数( 1 ) 【举报】

靖江市新港城中学

 

“乐道教育”文化建设纲要

 

    一、现实基础  

    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创办于2012年9月,是由靖江市新港城管委会和靖江市教育局共同投资建设,由斜桥中学初中部整体迁入兴办的一所规模初中。学校占地面积近60亩,建筑面积18000㎡。现共有18个教学班,学生728人,教职工105人,专任教师76人。学校硬件设施完全按照省一类标准配置。现有教学楼二幢,综合楼、行政楼、餐厅楼、宿舍楼各一幢,各功能区布局合理;配有理化生实验教室、劳技教室、信息技术教室、综合实践教室、图书室、音体美专用教室等功能室;配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先进的音乐器材,“新荷”校园电视台,一体化录播教室、安装触摸式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教室、300米塑胶跑道、标准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学校甫一兴办,便取得了骄人的办学业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2年,学校获得泰州市“三进”工作示范校、泰州市平安校园、泰州市现代化学校、泰州市“数字化”校园等荣誉,在靖江市教育系统20132014年年终考评中获综合等奖。

    (一)文化积淀

新港城中学的办学历史虽然很短,但靖江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熏染了这所学校。依靠全新的教育观念、高标准的办学条件、实施素质教育、强化队伍建设,这所学校实现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其独特的教育文化理解也为学校的进一步飞跃提供了条件

1.坚持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依靠科学而背离了人文关怀、超越了人的承受度而陷入世俗和片面的泥潭。更为可怕的是,由于片面强调主体性,从而导致工具至上、科技失控,最终使人在物化世界中沦为科技统治下的工具。新港城中学的教育发展,打破了科学与人文的分离现象,把科学的理性“真”与人文关怀的“善”与“美”结合起来,由此使得科学与人文在探究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互补相成的作用。在科学与人文日益走向综合的时代,新港城人注重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价值取向,教育生活与管理都既注重科学性,求真务实,又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师生本身的发展与价值,积极探寻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统一性,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追求个性快乐张扬的质量内涵

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新港城人确立了全面的、可持续提高的质量观。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他们坚持素质教育的追求,关注学生全方位发展,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同时,他们还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开始适合于学生自身品质与要求的课程,其体育特长、艺术特色等成绩的取得都在表明他们也关注学生个体的质量发展;全面与个性的统一的质量观不仅使得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也培养出具有各种专长的特色人才。

3.践行科研推动教学变革的行为方式

所谓教育科研是研究者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强调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校和教师难以认识到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往往把科研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工作。新港城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科研对教学的积极作用,努力践行科研与教学一体化的行为方式。他们提出了高效课堂的理念,立足教学实际,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确立了“三趣课堂”教学模式,狠抓教师的备课与上课环节。开展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深入探寻教学质量提升的可能路径。

4.构建适切协调的课程体系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义务教育普及阶段之后的重要任务。这种均衡不仅仅是资源的均衡配置,还应该包括学校内的课程体系的均衡。适切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学生发展的特点而创设的。均衡而适切的课程体系是学校质量发展的保障,新港城中学的课程体系依据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创设。除了国家课程以外,他们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特点,大量开设了几十门的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教师人人有校本课程,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5.培育德性与专业共生的团队品质

学校现有教职工105人,由江苏省重点中学斜桥中学初中部教师整体迁入,整合了新港初中、六三初中、大觉初中等六所学校的优秀师资,融合为“和谐﹒竞争”的文化氛围,凝聚成“机遇中谋发展挑战困难、处劣势求辉煌志存高远”的港中精神。在这里,有泰州市优秀教师,有泰州市教学能手,有靖江市三级骨干教师,有师德标兵,有优秀共产党员,真可谓名师荟萃。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7人、中学一级教师33人、拥有高一级学历的教师比率达93%。形成了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爱生敬业的师资队伍。学校坚持课题牵动策略,走“科研兴校、科研强校”之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打造研究性教师队伍,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还把“终身学习、终身提升、终身奉献”作为干部教师共同的学习理念,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和奉献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6.探索民主与阳光的管理制度

修订并完善了《新港城初中章程》《新港城初中三年发展规划》《 新港城初中管理制度汇编》,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测评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完善了学校岗位设置、教职工年终考核、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发放等方案;管理机制上实行条线结合,纵向由校长室、各部门和学科组构成,横向由年级组、备课组和各班级构成,既职责分明,又相互协作;贯彻执行《行政领导班子议事制度》,每周四召开行政办公会议,并不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议;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制度》,将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学校重大项目的招投标、教师的考核评优、职称评聘、基本工资调整等均通过周前会、校园网、校务公开栏以及校讯通等平台实行校务公开,并设立校长信箱、年级组信箱和举报电话,接受民主监督;成立了第三届家长委员会,设立每月第三周周一为“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架构起家庭与学校沟通的桥梁。

(二)发展环境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在认真分析学校发展基础上,必须对于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转型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发展的方式发生转型,即由以资源配置为核心的资源均衡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优质均衡,追求教育质量的公平;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从注重教育的“硬件”建设转向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管理、建设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不断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最终实现学校的规模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有机统一,促进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依赖政府的被动发展到学校的自主发展;从同质发展到特色发展,即国家对各个学校不应该再有划一性的要求,各个学校应该挖掘内涵,按照自我发展的思路自主发展,形成多元的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拓展个人对多样化教育的选择渠道。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学校所担当的区域教育发展责任与使命

作为区域学校,具有发展的优势,其较高的起点及斜桥中学的底蕴,使得学校有较高的影响力,家长、社会的关注度高;各方面的资源丰厚,团队的荣誉感强、凝聚力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走在靖江市同类学校的前列,教育教学工作信息技术支持力度强。但区域教育的发展需要责任担当,提高靖江市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影响并带动其他兄弟学校的均衡发展是新港城中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学校应该制定立足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战略,积极践行教育实践模式,大胆创新教育思路,走出一条跨越式均衡发展之路,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龙头。

3.人民大众不断提高的教育需求与期待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再是仅仅培养出学习成绩优秀、能够考上重点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型人才,而更多的要求学校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公民核心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各种能力。这不仅要求学校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而且要在课程、教学、评价制度等方面加以改革并具体落实。也需要学校在坚守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超越自身,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形成办学特色,构建学校文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化落实素质教育是学校长期发展的艰巨任务。

(三)问题反思

不可否认,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1.教育经验缺少清晰概括与深度挖掘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对教育经验缺乏清晰的概括和深度的挖掘,突出表现为学校发展的持续性不强;经验表述散乱,不成系统;对经验的利用不够,往往走弯路;经验的提炼不够简洁,难以广泛运用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凝练。

2.文化建设缺乏自觉意识和共同愿景

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新港城中学曾经提出了“乐学乐教,幸福生活”办学理念,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的学校办学特。但由于缺乏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和共同的愿景,各种文化观念没有深入到教师的思想中,没有外化为师生的共同行动,使得许多教育行动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没有形成自觉行动,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3.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尚欠概念表征

虽然立足于发展的优势,努力塑造个性鲜明的学校文化,但由于缺乏核心的教育理念和品牌意识,虽然也有“乐与幸福”的探索,但教育特色仍然不够鲜明。使得学校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变革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都缺乏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指导,相对比较零散。其实践模式也没有形成规范性与统一性。这都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二、顶层设计  

(一)文化主题: 乐道教育

这是我校的文化主题,也是我校促进学生生命价值全面实现的教育,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校本模式;“乐道教育”也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面向学生发展的未来教育,是一种既重视学生学习,又统摄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整体教育,更是一种强调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生活教育。“乐道教育”是基于我校现实状况与独特教育理解之上的充分表达,并最终指向学生有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1.乐道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以三种有益的和三种有害的喜好来教导人们应该崇尚礼乐、与人为善、交贤友。孟子也提到了君子的三乐:第一乐乃“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所谓的“天伦之乐”。父母、兄弟俱在,身体健康,不遭逢事故,不是人力勉强得来的,所以君子特别珍惜,以此为至乐。第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心地光明坦荡,行事问心无愧,所以俯仰无愧怍于天、人,而胸怀磊落、快意自得,正是君子所乐之处。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化育英才,为国储贤养才,共同济助天下,实现君子的理想,所以君子乐之。

    无论哪一种关于乐的论点其实都在揭示“乐”是有“道”的,而这个“道”就是能够达到君子之乐的途径,就是所谓“乐”的本质规律性,就是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应该追求的目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从审美情趣而言,智者爱水,喜欢行云流水,悠然得;仁者爱山,喜爱崇山峻岭,伟大宁静。从心理活动而言,智者外向,爱好热烈的生活;仁者内向,爱好宁静的生活。从生活情趣而言,智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仁者安谧静穆,健康长寿。这也是一种乐道。

    在学校教育层面上,我们对“乐道”的理解就是:乐学、乐教、乐思、乐行、乐情、乐心。

    乐学初指有关音乐的学问,后带有学科的意味,指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快乐,乐于学习,是乐在其中的一种学习境界。孔子在《论语》雍也篇·第六里面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 “知道”偏重理性,你是你,我是我,只是被动学习知识,不能把握自如。“喜欢”则触及情感,发生兴趣,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就放弃不能长久;“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人学习不累。

    乐教孟子提出君子三乐的第三种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也是君子三乐的最高境界,可见,孟子对教育的重视,也体现了教育的乐趣。乐教有三层含义:一是在乐中教,即教育者应该以积极的心态、乐观的体验进行教育活动,并通过教育行为传递快乐;二是以教为乐,即把教育当做一种快乐,也只有在教育中才能体验快乐;三是教为了乐,即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快乐体验,这种快乐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的,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乐思孔子在论证“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时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孔子还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都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乐思就是喜欢思考,是知识的不断吸收与外化的过程。这种思考是对于师生双方的,对教师来说,乐于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的如何?对于学生来说,则乐于思考学什么?这么学?为什么学?学的如何的问题。

    乐行指乐于践行是知识的外化层面也是外显的修为。《礼记·中庸》指出为学的五个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努力学好各种学问,要多观察多叩问,要凡事精思熟虑,要深切地分析事理、辨别其是非真伪,最后还要切实实践已认识的道理。乐行是一种精神,即对事业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乐行是一种态度,即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敢于在实践中践行,外化知识,不断挑战自我。

    乐情是指一种态度;一种爱护与关心;一种积极的情感。通过教育使师生形成一种情之乐一种乐之情具体包括一种生活和学习的态度即快乐生活快乐求知;一种爱护与关心,即爱护与关心自己,爱护与关心他人,爱护与关心社会;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对自己与人生的自信和成长过程中大胆实践的精神,善于与人沟通与合作的精神等。乐情就是通过乐学、乐教、乐思、乐行形成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学习追求,学会关心自己和身外的世界,成为适应社会的合格公民。

    乐心《孟子·公孙丑上》指出人性就是人心一个君子需要具备的人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见培养心性应该就是教育的旨归。乐心是我们对师生心性的一种描述,也是通过乐学、乐教、乐思、乐学、乐情之后的最终结果。乐心即快乐的心性,心是快乐之源,快乐是心的表征。这里的乐心具体包括:专注之心,即专注生命的成长、生命契合、包容与分享因为每个生命的专注度决定生命的效能,生命的幸福指数;成长之心,即直面成长,积极向上;幸福之心幸福需要创造也需要用心的体验 

    2.乐道教育

“乐道教育”就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的教育,这是我校践行素质教育所进行的校本化探索。是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的实践建构。具体的内容包括:身心和谐、聚焦素养、知行合一、快乐发展。

    身心和谐。身心和谐是生理与心理、物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身心和谐就是强调健康的身体在实践活动中与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协调互动并随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达到最佳状态。这是乐道教育的目标追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作为个体的人不仅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感情,还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聚焦素养。这是乐道教育的实践模型,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每一育既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定性,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统一体。这就要求学生要合理安排诸“育”的实施时间与空间,积极探索高效的模式,要以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实践磨砺为主要交易形式,形成特色。核心素养的厘定,要基于国家的九大核心素养,提出校本的理解,进而通过课程设计和课堂变革,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行统一已经成为一种原则指导教育的发展。乐道教育在构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重视课程教学的目标,更要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的目标;既要有思想道德知识的指标,更要有道德行为方面的指标,并从两者统一中判断思想道德教育绩效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知行相统一的原则是乐道教育的内在要求因而也是教育评价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引导学生成为表里一致、内外一致、言行一致、真诚的、有责任心的人。

    快乐发展。乐道教育中的快乐发展就是学生主动的、自由的发展,这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个性化教育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这里的自主不是放任,而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与追求,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而提供的最大可能情境与平台;这里的自由也不是无限度的,是在教育情境中,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给予发展的自由,让他们在自由中体验快乐,成就幸福人生。

(二)学校精神(校训):乐以载道

    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孟子也说:“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就是说,道可以赅括宇宙、人生的原理和法则。在宇宙方面所谓的“道”,我们称之为自然法则,人生方面所谓的“道”,称之为伦理法则。自然法则,前人名之为天道,如四时之通行、日月之代明等皆是。伦理法则,先民谓之为人道。韩退之原道篇:“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则专就人道言。所谓爱亲敬长,父慈子孝是也。合天道,人道而言,总名曰道。因此道之含义,从道路引申到人所当行的路、当作的事,以及自然界一切现象和法则。统括一切事物的原理和方法。乐以载道作为学校精神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含义

    人为本。乐以载道的根本指向的以人为本。这种思想侧重对个体整体价值的认知,注重培养有独立人格、有主体精神的人。在这样思想指导下的教育目标就是通过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进社会的进步,实现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整合。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尊重生命,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尊重不同生命体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存在让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欣赏自己、关怀别人。只有具有主体性的个体,才能使自身充满活力,进而使由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组成的社会充满生机。

    道为核。乐以载道”的核心内容是“道”。简单说,所谓的道就是规律,在教育活动中就是教育的规律。在“乐以载道”学校精神的指引下,无论哪一种教育活动,都需要遵循几个规律:一是学生成长的规律,学生的成长包括生理与心理的成长,要充分了解,因材施教,不能揠苗助长;二是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历新手到成熟教师以致骨干教师的过程,教师的成长需要诸多方面的努力。三是教育的规律,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教与学的活动,通过师生的互动培养需要的人才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有自身的学科规定性,有具体内容的适恰性,有不同课型的适宜性等等。当然还要学生活动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都需要遵循。只有依靠规律,遵循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快乐与幸福。

    乐为体。指乐以载道的载体或平台是乐,所有的规律呈现与遵循都通过快乐。具体平台包括:一是呈现快乐体验的课堂创设,通过情境创设、文本丰富、方式多元、自主自由,让师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二是关注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以兴趣为突破口,建立自主选择的菜单式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多方面的成长;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体验成长,活动的设计注重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多元性等。

    校风:仁德尚乐。子曰:仁者,爱人也。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从《论语》孔子的言行,孔子的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道德是以文明为方向,以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非强制性约束法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仁与德是实现乐的基础只有个人修为的不断提高才能营造“乐”的生态。

    教风:明道乐教。道,是自然的、社会的、教育的规律,明道就是希望教师明晰自然、社会、教育教学规律,能够按照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乐教,是快乐的教育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形态。乐教是目的,是教师教育的价值追求;明道是基础,只有明晰自然的规律,才能顺势而为;只有明晰社会的规律,才能培养合格公民;只有明晰教育规律,才能基于学生的基础与需要,基于教师的特色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彰显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学风:好思乐学。这是“乐道教育”理念指引下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描述和期望。这样的学风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好思,即能够积极思考,并把思考作为自己学校生活的常态,成为一种喜好;二是乐学,即喜爱学习,以学习为乐。这两方面恰好践行了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是思与学的辩证关系在学生身上的集中体现,也彰显了我校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理解,特别关注学生的关键学力的培养。

(三)核心理念:种一颗快乐的种子

从学校发展来看,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积极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并成为学校文化的标识之一。从学校发展的需求来看,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乐观情态的学生是我们一贯的追求,更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发起的依据。我校的核心理念提炼为:种一颗快乐的种子,其具体内涵包括:

教育需要为学生的未来奠基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奠基初中教育不能只管学生3年,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应该为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人才需要诸多的素养与能力人才的竞争也不再仅仅是能力的竞争情商成为一种关键要素左右着人才的培养我们的乐道教育聚焦快乐培养学生的情商,为他们的未来提供一种可能。

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快乐是一种生活与学习态度,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尽早给学生一颗快乐的种子,让它在学生的心中萌发。当快乐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他们就会感激生活对生活保持孩童般的惊奇感,细心留意身边美好的事物,要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就会体贴他人尊重和善待他人,学会接纳别人的个性及生活,不试图去改变;就会心存感恩对于任何祝福,无论大小都应懂得感恩正是因为拥有了家庭、工作和朋友才感到快乐就会拥有乐观心态遇事多往好处想,保持乐观就会永不言弃面对每一次挑战,都坚信已经向目标迈近了一步就会谨慎交友和乐观、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有助于实现梦想,也能帮看到自身的优势就会永不放弃坚持理想追求永不因为只有追求有价值的东西时,人们更能感受幸福

(四)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 担当品质、学习能力快乐精神的幸福少年

    综合学校文化发展的目标,以学校精神和教育理念为指导,把我

校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担当品质、学习能力、快

乐精神的幸福少年。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的立身养德的根本。“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家国情怀是一种生命自觉。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是人们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担当品质。“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就是说成大事者不仅要知其责任所在还要积极践行责任,因此,我们把担当品质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担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一种不辱使命的气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担当品质的培养需要从学生的担当意识入手进而培养担当能力通过实践的检验融入学生的品质内涵中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一般是指人们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包括六项多元才能,即知识整合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理财能力、策划与决策能力;以及十二种核心能力,即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语言表达、操作能力、运算能力、听视知觉能力等。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之一需要教育变革需要关注学科教学、关注各种活动中对学习能力的培养

    快乐精神。快乐的幸福的表征,幸福是快乐的追求。快乐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是一种体验。人是一个精神实体,人的精神来自于人对其对象的感觉、知觉和意识等的体验和考量。快乐精神就是要求要有一种快乐的信念,时刻保持对快乐的追求与感知觉,不断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并主动创造快乐。快乐精神需要内心的自由,需要对个体的尊重,需要环境的创设等。

(五)文化元素:笑脸(心形的抽象笑脸)

    笑是人类与他人交流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通过笑,人们转递一个信息表达我们的感情,沟通我们的思想,展示我们内心的世界;笑对每一个人都将起着引力作用、催化作用、宽慰作用、鞭策作用、鼓励作用和愉悦作用笑是一种问候,是一种谅解,是一种激励,是一种安抚;是一种胸怀,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奖赏;是一缕阳光,是一泓甘泉,是滋润的雨露,是幸福的花朵我校的乐道教育就是以“笑脸”作为文化元素,来表征乐文化的。具体内容是:

    乐由心生。美国的戴尔·卡耐基说:“我相信,我们的内心平静和我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身处何方也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更不在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而在于我们的心灵所达到的境界。”可见快乐的生活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一个人快乐与否关键在于他是否用心去开垦用心去经营永恒的快乐需要用心去支撑用心去呵护。我们的教育就需要呵护学生的心灵“心”开始的温润,才会直达教育的本真。

    表里如一。笑的种类很多,由衷的笑比较少,这样的笑就是表里如一的笑。新港城中学的教育就希望能够让师生都能够由衷发出会心的微笑,师生在微笑中交流,学习在微笑中发生,教育在微笑中进行,成长在微笑中拔节。表里如一不仅指笑,还指做人。在乐文化的指引下,所有人都以表里如一为原则,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教育与成长,都已微笑面对各种困难与挫折,这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的基础。

    智者之乐。快乐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态度。孟子提出“君子三乐”,就是对快乐的哲学解读,其中“父母之乐”强调是的是孝;“天地之乐”强调的是德;“教育之乐”强调的是智,三者相辅相成组成了做人的基本要素。在这里,智者之乐就是教育之乐,对教师来说,就是以所有的学生为天下英才,是一种教学乐;对学生来说,就是以学习过程为乐,是一种学习乐;对管理者来说,就是主动营造欢乐的氛围,是一种管理乐。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教育的智慧,是智者之乐。

(六)实践表征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找到关于学校文化的实践表征,才能够使得文化建设有抓手、可操作。围绕“乐道教育”这一主题,以“笑脸”为文化元素,能将学校文化进行现实性转化的实践表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人文陶冶。人文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它的角度,用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方法对世界中已知或未知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又能被大众接受的属于个人主观的知识点。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陶冶的教育行为特点是:一是重视人,即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人的重视;二是尊重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无论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学习成绩等所有的差异都不能阻碍对个体的尊重;三是关心人,关心每一个人,关心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更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情感陶冶等综合素养的提升

    经历体验。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经历体验的教育行为特点是:一是学生参与,所有的教育活动都需要学生的亲身参与,只有学生参与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二是在活动中体验,教育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体验为主,让学生从经历与体验中习得知识与能力;三是贴近生活,只有基于生活的教育活动才是学生接受并取得较大教育效果的教育活动;四是经验增长,教育活动的设计必须了解并基于学生的经验,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育,以促进学生的经验不断增长。

    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指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变迁。其教育行为特点是:一是档案管理,为每一个教师建立档案,注意记录与积累;二是善于总结发现教师的教育思想,建立推广的平台;三是强调管理制度创新,变科层制度管理为人性管理。

    多元评价。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教育行为特点体现是:一是多主体参与,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和社会团体进入评价体系;二是多维评价,不仅仅关注成绩,更关注学生多元的素质;三是多结果呈现,对于学生的评价结果体现出不同的形式,积极鼓励支持成长。

三、建设目标  

(一)课程文化建设目标

1.围绕“乐道教育”设计课程理念。

2.整体设计“乐道教育”课程目标。

3.基于国家课程方案设计“乐道教育”课程规划方案。

4.建设丰富的课程资源库。

(二)教学文化建设目标

1.深度解读国家课程标准;

2.编制学习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根据“三趣课堂”理念,构建课堂教学范型;

4.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师文化建设目标

1.围绕“乐道教育”凝练教师文化价值观。

2.研制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3.建立教师外出培训、交流及校本研修制度。

4.逐步形成以研究为基础的教育教学工作方式。

5.培养乐于合作、勤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

6.形成推动教师成长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学生文化建设目标

1. 围绕“乐道教育”凝练学生文化价值观。

2.培养具有远大志向、宽广胸怀、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3.具有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人生信念。

4.形成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方式。

5.打造多彩的“快乐少年”展示平台。

6.追求善于合作、宽容谦逊的人际关系。

(五)组织文化建设目标

1.凝练“乐道教育”视野下的组织文化价值观。

2.树立自由、民主、平等的学校组织观念。

3.创建氛围和谐、科学高效的学校组织架构。

4.搭建人人能够参与、充分展示大家才能的舞台。

5.实现学校从制度管理模式向文化管理模式转型。

(六)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1.明晰“乐道教育”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

2.设计体现“乐”主题的校园建设整体规划方案。

3.营造以“笑脸”为神韵的校园文氛围,创造兼容并包、见贤思齐、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人文环境。

4.对师生的学习与生活场所进行独具匠心的装饰,创造富于想象的艺术化的生活环境。

5.推动校园生活与行为方式变革。

6.发挥校园文化对社区的辐射功能。

四、主要内容 

(一)课程文化:知识育人,生活涵养 

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课程是核心。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培育课程文化。我校的课程文化提倡“知识育人、生活涵养”。

知识育人。在课程实施与建设中,学校要鼓励教师深入开展课程研究,深挖课程中的育人价值。依据不同的学科形成不同学科的研究小组,对学科的知识进行加工与改造,形成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学科知识,深度挖掘知识所蕴含的育人价值。通过对学科知识的改造与创新,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发挥知识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

生活涵养。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儿童很多知识的学习,品行的养成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儿童原有的日常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源于生活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通过创设有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完满的发展。

(二)教学文化:自主自由,快乐求知

    教学文化体现学校的教学追求,也体现了对教育的理解。我校的教学文化,基于学校的实际与基础,基于学生的发展提出了“自主自由,快乐求知”的理念。

    自主自由。自主自由至少体现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教师的教学自主与自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自主决定教学的内容,自由选择教学方式与方法;二是学生学习的自主与自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自由决定学习的进度,在课堂中自由表达自己飞观点,能够按照自己的追求,自由发展。这需要变革教学,需要根据学校的发展、教师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建构教学范型,追求教学的本真,给师生教学与学习的自主自由。

    快乐求知。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和求知过程是艰辛的,也是漫长的。在枯燥的教与学中,如何体验到学习与教学的快乐,如何融入考虑因素,如何培养师生的快乐意识与能力,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改变枯燥与乏味的灌输式教学,以主动探究,自主合作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求知中创造快乐,在求知中体验幸福。

(三)教师文化:醒世惠风,启蒙化雨 

教师文化体现着教师的价值追求、教育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对教师个人以及团队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影响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层次与水平。围绕“乐道教育”理念,我校的教师文化追求的是“醒世惠风,启蒙化雨”。

醒世惠风。惠风,柔和的仁爱之风,比喻教师的教育应该像惠风一样,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教育是培养人的,以文化来警示教导世人。醒世惠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成为这样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理解教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师,进而真正成为一股柔和的教化之风。

启蒙化雨。启蒙是使人摆脱愚昧、蒙昧与迷信,接受新知与新事物,这种“去魅”的过程是教育的的职责。《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化雨就是及时雨是循循善诱的教育这需要教师注意眼睛教育方法注意教育的时机选择这都需要教师通过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实现。

(四)学生文化:自强志远,个性灵动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具有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价值观。自强志远,个性灵动 ”是我校学生文化的追求。

    自强志远。自强是在自爱、自信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自己的有利因素,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不甘落后,勇于克服困难,做生活的强者。树立自强的目标有助于克服意志消沉、性格软弱,从而振奋精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自古以来,多少胸怀大志的人都把对真理追求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人生的真义就是:让真理照亮心灵,让行动彰显美德。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信心、有定见、乐观、积极、主动、奋发有为;才会不断地去战胜前进中的困难和克服自身的缺点,为实现高远的志向而拼博奋斗!

    个性灵动。是学生的素养追求之一。具有灵动个性的学生,他们热爱生活,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始终怀有好奇,并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乐于创造,能够在探索、实践与创造中享受乐趣,发掘意义;他们胸襟开阔,能够坦诚地对待他人,能谦虚地从他人身上汲取成功的启示,也能宽容与接纳他人的缺点,并理解他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在与他人的友好关联中,学生豁达开朗、和善谦逊的自我个性品质也得以养成;他们具有普遍关心,能够关注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公共事件,能够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主动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

(五)组织文化:后进相勖

    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学校组织中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心理预期和团队归属感等群体意识的总称。我校把“后进相勖”作为组织文化的灵魂。

    后进相勖。相勖是互相勉励。在组织文化中,我们强调先进与后进的共同进步。从某种程度来说,学校的组织架构决定了学校教育发展速率与轨迹。我校办学时间较短,教师来源复杂,组织管理文化不一,如何在这样的群体中追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实现师生的快乐与幸福是我们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我们提出这样的组织文化就是强化团队意识,加强团队合作,建设组织共同体,实现学校的整体发展与进步,也实现幸福的教育生活。

(六)校园文化:乐韵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教育品牌、价值观等在学校外在形象中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结构之间的关系。我校重点培育“乐韵”校园文化。

    “乐韵”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文化寻根、文化探索的形式,充分挖掘学校文化核,对学校“乐”文化主题品牌的独到把握与运用,也是对学校内涵发展进行的形象化的直观展现,文化基因“立”起来“活”起来。校园中所有实体的设计与建构都是以学生喜欢的造型表现出来,旨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轻松、愉悦、快乐的校园文化氛围。“乐韵”启发每个儿童都应该去追求自己的生活,体验到生活中的乐趣,并以乐雅的姿态克服生活中的浮躁与虚无,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全体师生都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

五、重点工程  

(一)“品乐之旅”校本课程开发工程 

围绕“乐道教育”的理念,综合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品乐之旅”的特色校本课程。

1.实施要求

1)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2)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积极聘请校外人员,发挥集体智慧进行课程开发;

3)整合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综合进行开发与利用。

2.项目设计

1)以“乐学”为切入点,开发相应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并把搜集整理的资源做成数字化资源,比如视频等,以便学生进行观看、查阅。

2)中外思想家“乐”主题探究活动。学校成立中外思想家研究小组,搜集并整理中外各领域著名思想家的各种资料。依据不同的主题对中外思想家进行分类,并在开展不同主题思想家之间的比较研究。

3)校本课程经典案例研究。对学校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整理出具有典型性的校本课程,并进行典型性的校本课程案例研究。

3.实践路径

1)通过专题讲座、沙龙研讨、自主学习等形式,明确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操作策略;

2)成立“品乐之旅”课程开发委员会,研制课程开发框架,进行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3)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方案。

(二)“三趣课堂”教学行为变革工程 

“乐道教育”的理念下,课堂教学应该积极寻求变革,探索基于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范式,在原有课堂教学探索的基础上,创建“三趣课堂”的教学模式。

1.实施要求

1)形成聚焦乐道、倡导三趣的教学观念。建立教学需要三趣的教学意识。

2)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改进教学行为。要祛除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行为,多从学生的经验与需求出发,确立“三趣”意识,提高“三趣”能力。

3)改革教学评价及教师评价的体系。倡导多元评价、过程评价。

2.项目设计

1)基于三趣的教学课题研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三趣课堂进行要素分析,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课堂研究。包括教学常规的重建、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等。

2)建构“三趣课堂”学科或教师个体教学范式。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研究并提炼“三趣课堂”学科教学范型。

3)百节经典“三趣课堂”教学案例。在所有学科中开展课例研究,不断探索“三趣课堂”的课型。通过各种方式记录典型的案例,为后续的研究积累资料。

3.实施路径

1)成立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以学科组为单位,邀请相关专家介入,成立基于“三趣课堂”的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进行理论素养的提升与教学范型的研究。

2)进行专题研究。按照教学步骤或要素,分解“三趣课堂”并逐步展开相关的研究。以自学、专家报告、学术沙龙等形式提高专题研究水平。

3)行动研究,探索教学实践,在不同学科中大胆尝试,也可以某一学科为试点,分步进行。

4)积极开展各种专项教学比赛,推进教学改革的进行。

(三)“乐友”学生健康人格养成工程 

“乐友”学生健康人格养成工程以打造校园文化活动为主,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不仅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展示风采、增长才干的舞台。

1.实施要求

1)明确“乐友”健康人格养成的目标与任务。

2)重在引导学生获得过程的体验。这就要求对健康人格养成的评价应该注重过程性与体验性,而淡化对结果的期待。

3)要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养成人格。

4)“乐友”活动设计应该覆盖全体学生。

2.项目设计

1)“乐友”健康人格标准研制。以学生特点和学校的特色为切入点制定标准,注重标准的张力和可操作性。

2)“乐友”健康人格养成的系列活动设计。如社区志愿者行动;慈善义卖行动;城乡手拉手行动;助人公益行动;合作游戏等。

3)学科教学中强调以“合作”为核心的健康人格养成的策略研究。挖掘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积极因素,寓人格养成于学习中。

3.实践路径

1)广泛宣传。认同健康人格培养的意义与价值。

2)全面设计。必须精心策划各种活动方案,尽可能全面设想各种可能,保障活动的质量与安全。

3)精心组织。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

4)注重总结。通过总结与反思,查证不足。

(四)“和乐教师”团队建设工程 

“和乐教师”发展工程旨在推动教师积极自主学习,丰富自身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不断超越自我,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1.实施要求

1)明晰“和乐教师”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要求。

2)科学确立“和乐教师”发展的共同愿景与具体目标。

3)为教师发展搭建各种平台,提供外出培训与交流的机会。

4)设立各种促进教师发展的具体项目,并提出项目实施的要求与具体建议,定期对项目开展的状况进行评估。

2.项目设计

1)研制“和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围绕“乐道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养己化人”作为教师发展的目标。对我校教师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厘清教师的整体状况与发展的现实基础,以此研究制定“和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完善与改进提供依据。

2)师生共创“和乐教师”。在全校进行调研,了解每位师生对“和乐教师”的认识,分析“和乐教师”所应具有的品质。通过问卷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评价教师,选出学生心目中的“和乐教师”。

3)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学校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教师成立类型多样的教师发展团队。制定教师发展团队的基本规章制度和相关要求,提供教师团队发展所需的保障,鼓励教师团队自主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变革教学行为,形成特色的教学模式。

3.实践路径

1)成立“和乐教师”的发展标准研制小组,进行充分的调研,并形成相应的文本。

2)全校教师充分学习与研讨“和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领会标准的内涵,激发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动力。

3)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和乐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要求,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自身的个人发展规划,并在学校及相关专家的过程性指导中积极实施个人的发展规划。

4)主动与高校、教育科研单位开展相关合作,充分拓展与挖掘促进教师发展的各种资源,形成推动教师发展的高层次智力支持系统。

(五)“乐韵”校园环境打造工程 

即以“乐韵”为载体,从校园的布置到校园景观的设置全部以乐韵文化为内容,使校园成为“乐”园。

1.实施要求

1)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让“乐韵”的校园文化主题获得全体教职工的认同,并激发他们积极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2)加强对“乐”的系列研究,开发视觉文化元素。充分利用乐韵多样的形式,使其成为学校的形象。

3)“乐”为主题,对校园物质文化进行精心设计,形成学校独有的景点等。

2.项目设计

1)乐韵文化长廊。主要出现乐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乐韵主题广场或主题雕塑。以“山、水、音乐”为内容以乐韵为形象,结合“乐道教育”开发系列主题。

3)“乐韵”八大景点。凸显乐韵主题,蕴含“乐文化”。

4)“欢乐体验”互动平台。

3.实施路径

1)广泛发动教职工出谋划策,整体设计文化景点。

2)聘请相关专家规划并设计、论证校园物质文化。

3)分步实施系列方案,踏实推进。

(六)“知识管理”制度创新工程 

    “乐道教育”文化引领下,推动学校管理制度变革,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使学校的各项资源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真正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管理文化氛围。

    1.实施要求

    1)学校管理者要重塑管理理念,加强过程管理,强调管理中的细节,减少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资源与智力浪费,提高管理效能。

    2)重视集体智慧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激发出教师的主体意识,使广大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校管理,整合教师的管理智慧。

    3)对学校原有的管理制度、章程及各种规定进行变革,改变不同部门之间各种制度、规定等存在相互牵制的地方,进行资源的整合,制定新的管理制度与章程。

    2.项目设计

    1)创新学校组织结构。对学校原有的组织结构与部门进行优化组合,建设新型的管理组织结构和部门,并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职责与管理权限。

    2)重建管理规章制度。在全校进行调研,明晰当前学校管理行为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改革规划。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改进当前的学校管理行为,重新建立管理行为规范。

    3)打造新型的管理模式。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加强管理理论的学习,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素养与教育领导里。整合管理层的集体智慧,探索新的管理方式,打造新型的专业管理模式。

    3.实践路径

    1)对学校现行的各种管理规章与制度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为新制度的创建奠定基础。学校新制度的设立,要以提高管理效能作为价值取向。

    2)召开各种层面的研讨会研究新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增强新制度的科学性与效能性。

    3)加强对新管理制度的宣传,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与了解新的管理制度,细化新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逐步推行新的管理制度。

    六、保障措施

学校文化纲要为学校的发展提出了理念、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等,但要在学校具体的工作中真正落实文化纲要中提出的相关要求就需要学校提供相关的实施条件或保障措施与行动计划。

1.建立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引领与指导。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的中层管理者和一些师生代表作为组员。学校文化建设实行组长总负责、副组长分工负责、组员监督的责任体系。学校文化建设小组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并制定与出台相关文件和制度,保证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有专人负责,落到实处。

2.设立学校文化建设专项基金,保证学校文化建设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学校要保证文化建设有充足的经费支撑,学校每年投入的文化建设经费占到学校总支出的一定比例,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逐年增加文化建设的经费。在学校文化建设经费上,学校还可以争取社会、个人和企业的资助。学校的文化建设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课程文化资源开发、校园环境改造、教师团队建设以及其他各种文化项目工程的建设与打造。

3.成立学校文化建设顾问团,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专业引领。学校邀请相关专家指导学校文化建设纲要的实施,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建议与意见,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评估。学校文化建设涉及到的校园规划、校标、校歌、校服等方面的内容邀请与此相关专家进行专项指导,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科学性与品位。

4.组建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决策咨询。学校文化建设课题组的成员包括学校以前的相关领导、退休老教师以及学校的现任领导、教师与学生代表。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不仅要全面梳理、总结学校的文化历史,而且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定期对学校文化建设情况的研讨,分析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在文化建设后期,研究课题组还要对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反思,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明晰进一步的工作。

5.加强学校文化的宣传,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在学校文化的宣传方面要利用好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它们的舆论宣传作用,尽可能地让广大相关者了解、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目的、内容和取得的成绩,赢得他们的支持,减少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阻力。

 


附件

老师评语

专业规划实践方案

最新专业规划实践方案

推荐专业规划实践方案

热门专业规划实践方案

热评专业规划实践方案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