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优秀成果展示 > 正文

【工作坊成果展示】第二期 小学美术2坊 李岚华

  发布者:李岚华    所属单位:开封新区教育体育局基础教育教研室    发布时间:2017-12-01    浏览数( -) 【举报】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提交者:刘劲梅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美术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1、领悟整合内涵,构建整合意识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它给传统的学科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它可以创设情境,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内涵:就是要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美术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带动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要进行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科整合理念的认识,在教学中实现以下几点转变: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和人才观;转变传统的师生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模式观;转变传统的教学组织观;转变传统的多媒体观;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观。

2、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必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资源

应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是新课标下的必然趋势,但它的优势并非绝对,而要择善而从。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而滥用。从而丢掉粉笔、黑板,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

3、信息技术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中心、学生是主体,而信息技术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促进教学效果,但是它却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相反是教师的作用加强了。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我们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简单成为计算机的操作者,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所不能代替的。

4、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信息技术应用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就是通过美术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起,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上的应用意义 

朱宝喜

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程相结合是在美术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并能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当作一项学习工具,教师搜寻和使用网络共享型学习资源,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在信息技术帮助下,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自己探究、自己创新,从而突破以往的教学弊端,提升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教学环境中看见美、展示美、造就美;还能使小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的熏陶下能够感受信息化美术的乐趣和对信息化下美的探究。下面就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上的应用作用来分析信息技术对小学美术课程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造了好的环境

小学美术教育是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知识、技能的培训,其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责任感。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造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进行结合,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得到大力发展。多媒体与网络结合,为教学创造了最美好的环境。网络是最大信息库、知识库、资源库,它的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学生网络的平台上无拘无束的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并对所取信息进行分析、评论、优筛选和加工,进而根据所需充分合理利用。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管理,对教学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如在进行《花花绿绿的糖纸》教学课程中,需要根据教学的要求把糖果、各色包装纸、彩笔、彩带等实际物品,再加上有关糖果课件,优秀作品等相结合,从而从过程上对教学进行优化,从质量上让教学效果达到提升。课堂中还可以设计有关课题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思维的活跃度,自由发挥自己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学、做、赏、评将美术教学活动进行的灵活互动,氛围高涨。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美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学习中自主探索、创造、表现、展示美术所体现的美,激起学生的自豪感,从被课堂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从而让传统美术教学的课堂氛围从此销声匿迹,进而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

二、信息技术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造了全新的方式

信息技术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上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合适的时机下运用信息技术产物课件——展示复杂抽象的课程内容能使学生便于理解接受,使美术课堂内容更形象化,发挥小学美术课堂的作用。如教师在进行《海底世界》这课的讲解时,由于海底世界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学生一时难于了解课堂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海底世界的录像,让学生欣赏了解海底美景,加强视觉感受。还可以运用课件为学生提供海底生物、植物、动物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并进入课程主题并了解认识它。这样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辅导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既能节省时间有能省不少力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能使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使课堂教学达到双倍的效果,为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高效的教学方式。

三、信息技术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广

网络信息的共享,能使课堂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借助网络上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象化视觉化的多媒体资源呈现出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度,以致课堂效率提升。

如《六面怪脸》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网络给学生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怪异的夸张的“脸”,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在网络上开发课程,建立学习网络设置专栏、讨论、作品展览区为学生构建好的美术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信息网络获取美术知识,扩充知识,并能展现知识,从而大大培养学生对小学美术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运用信息技术,来完成教学内容,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这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信息技术对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扩充和拓展,可以实现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使学生成为小学美术课堂的主人

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普通教学所不能创建的情景,从视觉、听觉、感觉上让学生正真的投入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中,加强学生探索学习的欲望,加快学习步伐。学生想像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据他们年龄段的心理、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等方面去考虑设计。使用信息技术下的文字、图像、信息等处理工具,重组、创新课程,运用信息技术将小学美术教学课程内容的重点向学生传述知识,让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并能够合理通过重排知识、创新知识,从而灵活的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如添加、重组、记忆图画等方面加强练习,教会他们如何发挥想象,如何使用发散的思维进行作品的创作、创新,让学生跳出课本,跳出思维局限,创作出活灵活现的作品。如教师在进行《窗口》这一课学时设计时,教师可以播放窗口课件,将静止的窗口转换为动态的画面,去吸引学生,并引导学生看窗、忆窗、评窗、赏窗,进而发挥自己的想象组窗、画窗。在平等自由的课堂环境和氛围中对所学、所见、所感进行重组、创造、迁移,以提升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在作品中体现思想,展现个性,实现价值,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在信息平台下,学生们通过自我提高、自我学习、自我评价,从而实现审美能力的提高,实现绘画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使学生成为了正真学习上的主人。

 谈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

张二留/开封新区/金耀路小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

一、网络信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

可以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的方式呈现信息,使小学美术教学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思维被激活,课堂气氛与学习心态都发生了变化。在讲《漂亮的童话城堡》时,我就利用网络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搜索了很多关于城堡的信息让学生欣赏。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对创作起了很大作用。而且还利用信息技术的音频视频等输出信息的方法,用动画片作为导入,让学生参观“童话城堡。”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活了。“城堡”的概念也由名词形式的平面印象变成了立体的有形的了。网络所具有的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习主体选择学习时间、内容,主动探究。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且充分照顾个别差异,为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自由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式学习提供保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不拘于课本,广开信息渠道,广开言路,适应于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教师对网络资源的汲取、整合,搭建信息平台,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对网络资源的搜集、整理、运用,有利于对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民居在教材中仅仅提到三类,而在网站中有三十多种,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课本上没有的北京四合院,福建圆形土楼等进行欣赏、评述。我们正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自己寻求答案的过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感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在《名楼、民居、古塔》一课学习的最后,我提出名楼、民居、古塔为什么这么吸引人,这么有名?让学生自己总结。悠久的历史背景,灿烂的民族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建筑样式。不仅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对知识的获取,而且是运用信息平台能力锻炼的结果。然后我又提出:楼和塔相同吗?现代建筑与名楼、民居、古塔有区别吗?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能设计一座更具特色的建筑吗?问题的提出正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课后运用信息技术和今天学到的方法对问题深入探讨和学习,将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学生们对专题网站恋恋不舍,迟迟不愿离开微机室,他们还沉浸在璀璨的中国古代建筑当中,通过相关链接进入名楼论坛网,进入中华民居网,进入荷兰风车房……运用百度搜索查阅三影塔、虎丘塔、爱非尔斜塔……连我们都不得不惊叹信息技术中网络的无穷魅力。

二、信息技术使美术欣赏课直观生动

过去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幻灯片或录像带,并且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因此,不少教师把上好美术欣赏课视为畏途,本来应该非常生动直观的美术欣赏课,变的非常乏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借助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就很容易了。当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背景资料就会出现在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空的界限,跨越古今,驰骋中外,在艺术的长廊漫步,在想象的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当欣赏建筑艺术作品时,借助电脑多媒体,不但可以用常规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静态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演示,让建筑作品旋转活动起来,让学生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比如:使用这种手段在中年级的《立体构成》与高年级的《组合形体写生》一课中,可以充分体现它的优越性。学生可以按照预先设置的浏览路线,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浏览一座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又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欣赏课《各种各样的建筑》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不同类别的电子图片和指导性的网页浏览路径,深刻理解到了建筑的不同种类和功能,以及建筑的文化背景。这种效果是一页美术建筑图片,无法比拟的,也是空洞的理论所无法达到的。

 在欣赏其他种类的美术作品时,如雕塑,工艺美术等,教学效果同样是显而易见的,概而言之,美术欣赏课借助电脑多媒体教学,有如下优越性:

1.光盘资料信息容量大,选择性强,学校可以用有限的空间建立一个美术欣赏电子图书室。

2.电脑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有机结合,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

三、整合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同时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由于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个别教育与班额偏大的矛盾,所以个别化教育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学习可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要求,学生可按照各自的学习速度开展学习,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软件搜集、处理信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学会合作”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经常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讲,其他同学听,或者一个同学画,其他同学伺候,甚至剥夺了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绘画的权利。而且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学习成果。比如《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教学,让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头搜集某一方面的资料,如故宫的历史、故宫的建筑特色、故宫的珍贵藏品……然后综合资源,讨论幻灯片的制作方案,制成幻灯片后再与其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似乎更善于竞争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对于开展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系统中由于“信息技术”要素的介入,使“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要素改变了原来的地位。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教材不再是物质化的文本,而是全息性的资源总和。整合教学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四、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美术课探究性教学

通过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环境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通过探究性教学,使小学生能够感受探究的乐趣,初步具有探究的意识,特别是对美的探究的向往。   

探究性教学强调通过综合的探究性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生活中的美,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1.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突出了美术的活动性。

“以活动促发展”是探究性美术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切入点。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到审美情感上的愉悦,喜欢美术活动,觉得轻松自如;在美术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不仅其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得到自由的发挥,而且其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了有效的展现与培养;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美术活动的教、学、做合一。   
2.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突出自主性。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应有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对于美术活动的具体设计、实施乃至评价等,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支配和调节美术课的开展。由于美术活动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学生思维活跃,可采用的活动方式灵活多样,易于学生自由创造,完成自身审美素质的发展与超越。   
3.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使内容具有灵活性。

开展探究性美术教学的方式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像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材料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探究式美术教学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利用信息技术选择适当的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

随着新课程标准所带来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体现美术课程标准的人文性、综合性?值得我们在常规教学中探讨和研究。

 

优秀成果展示

最新优秀成果展示

热评优秀成果展示

热门优秀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