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第三次校本研修成果布置】 作业周期 : 2017-11-082017-12-31

作业要求 :

       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提交一篇“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相关的反思和总结,不可与第一次和第二次提交的校本研修成果内容雷同,建议在word文档中编辑好后复制粘贴到编辑框内。请在培训平台“校本研修成果”处进行提交,标题须为【校本研修成果】+姓名/区县/学校

      注意事项: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了不影响学员的考核成绩,请在截止日期之前提交。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第三次校本研修成果布置】

提交者:学员翟敬玉    所属单位:晨阳中学    提交时间: 2017-11-28 08:45:07    浏览数( 1 ) 【举报】

小议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一课时,我首播放一段在网上下载的《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我问学生唱词中的朱皇帝指谁?他建立了什么朝代?由此引入学习明朝的历史。这样导课可以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本课的学习作了铺垫。在讲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野狼成群”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过程。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此引入教学。又如学习《破解彩陶之迷》这一活动课时,首先演示一段有趣的动画“女娲抟土造人”吸引学生兴趣,引入本课对陶文化进行探究。然后播放一段有关彩陶的历史资料片,请学生捕捉其中重要的历史信息,了解彩陶产生年代、用途,谈欣赏这些彩陶的感受。之后带着“破解彩陶奥秘”的兴趣与愿望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读四件具有代表性的彩陶文物。学生观察并描述彩陶的造型、图案、颜色,猜测彩陶在当时的用途,给它起个生动、形象的名字,由彩陶文物进行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并提出质疑,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整理活动记录。在探究学习中,可以感知远古先民的生活与情感,感知远古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及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
(二)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 
又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把握着这样几个原则:一是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二是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三是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形成;四是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五是以教师引导为助力;六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流畅性、批判性,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课堂实效性。
(三)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又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四)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内容时,先播放有关介绍金字塔的录像及照片,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外观宏伟、庄严;内部结构复杂,装饰精致;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金字塔作什么用?在地处沙漠地区、没有机械设备的前提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 
又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过去历史教学所面临的窘况,给本已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历史教学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我们感觉到了眼前一亮,仿佛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勿庸置疑,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
我们只要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对选用现代信息技术应当注意的原则和要求有准确的把握,就能真正做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历史课堂升华。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2-01 11:03:06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