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育教学论文 > 正文

从《聊斋志异》看清初儿童的生养情况

  发布者:闫高峰    所属单位:招远市第二中学    发布时间:2018-02-01    浏览数( -) 【举报】

闫高峰

(招远二中,山东 招远,265400

  要:《聊斋志异》是成书于清初时期的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从不同角度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不少故事涉及到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从中窥见清初儿童的生活状况。通过对《聊斋志异》中有关儿童素材的分析,以清初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其从出生到死亡或安全度过儿童期的过程。

关键词:《聊斋志异》;清初;儿童;生养

中图分类号:K892.21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反映了明清之际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不乏关于儿童的记载,为研究清初儿童的生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清初规定:“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1:3558],即男子16岁为成丁,需履行成年人所承担的赋役义务。《大清律》第11条规定:“凡未满十二岁人之行为,不为罪;但因其情节,得施以感化教育。”第50条规定“未满十六岁者减本刑一或二等。”即十六岁以下犯罪者需减刑并接受改造。笔者拟将清初时期儿童的年龄上限定为16岁左右,《聊斋志异》中凡属于这一年龄阶段内的人物,都为本文研究对象。

学界围绕《聊斋志异》中儿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学角一、祈子度分析《聊斋志异》中的儿童形象或是《聊斋志异》对儿童文学的影响[]。笔者拟通过对清初儿童的生养状况的研究,揭示这一历史时期儿童的生活状况,以期弥补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研究的不足。

1  祈子

祈子是指在未孕期间进行的种种祈求怀孕得子的行为。这一习俗源远流长,与原始时期的生殖崇拜即对女阴和男根的崇拜有关,此后在民间广泛流传。一般说来,婚后两三年还未生子或是连续出生多个女孩,都会祈子。求子习俗主要有押子(又称“押枝”)、拴娃娃(又称“栓喜”)、吃鸡蛋等等。《聊斋志异》卷九《小梅》载:“王妻(王慕贞妻子)贤而好佛,不茹荤酒,治洁室,悬观音像,以无子,日日焚祷其中。”[3:518]其中提到奉祀观音祈求产子。卷十二《秦桧》记载在青州城北通衢旁岳王殿“数里外,有俗祠‘子孙娘娘’”[3:742],这是地方上奉祀祈子的神。

从《聊斋志异》可见,当时流行的求子心理与求子方式表现为:

其一,强调生子与否源于善恶报应。卷一《四十千》载:

昔有老而无子者,问诸高僧。僧曰:“汝不欠人者,人又不欠汝者,乌得子?”盖生佳儿,所以报我之缘;生顽儿,所以取我之债。生者勿喜,死者勿悲也。[3:34]

卷三《雷曹》篇中,乐云鹤之妻在偶然咽下一渐小如萤的星光后,“(乐云鹤)既寝,梦夏平子来,曰:‘我少微星也。君之惠好,在中不志。又蒙自天上携归,可云有缘。今为君嗣,以报大德。’乐三十无子,得梦甚喜。自是,妻果娠;及临蓐,光耀满室,如星在几上时,因名‘星儿’。”[3:176]卷十二《纫针》篇,虞小思之妻夏氏筹金救助王心斋一家,其女纫针得以逃脱被卖为妾的悲剧,而年到四十无子的夏氏“逾年忽生一男,人以为行善之报”[3:725]。这些故事虽然都体现出浓厚的善恶报应观,但真实反映了清初时期社会积善观念与祈子习俗的连接。

其二是买妾生子,或从婢女中选择合适人选。这种最为现实的求子方式是《聊斋志异》故事中出现尤多。如 卷六《马介甫》:“杨万石,大名诸生也……万石四十无子,纳妾王,旦夕不敢通一语”[3:308];卷十一《段氏》:“(连氏)愤而曰:‘翁年六十余,安见不能生男!’遂买两妾,听夫临幸,不之问。居年余,二妾皆有身。举家皆喜。”[3:663]这都是为产子而买妾。卷七《阿英》则是直接从婢女中择人:“嫂奇之,因言:‘我又无子。欲购一妾,姑未遑暇。不知婢辈可涂泽否?’女曰:‘无人不可转移,但质美者易为力耳。’遂遍相诸婢,惟一黑丑者有宜男相。”[3:395]

2  婴儿的出生

生孩子,亦称之为“添喜”,而添喜又视所生婴儿是男孩还是女孩而分为大喜和小喜,大喜即生男孩,也称为“弄璋之喜”,小喜为生女孩,即“弄瓦之喜”。这一代称源于《诗经·小雅》。《聊斋志异》缺少有关婴孩出生场景的记载。

婴儿出生后要挑红报喜。挑红是古代的一种习俗,《礼记·内则》载有“悬弧”、“设帨”的做法:“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聊斋志异》自序云:“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寐而松生,果符墨志。”[3]在此,“悬弧”即挑红,指出生。

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洗一次澡,民间俗称“过三日”。这一习俗是为洗去婴儿身上的污垢,保佑婴儿健康平安。洗三之日,婴儿的父亲或祖父需要准备香蜡、纸钱,用雄鸡头敬祀送子娘娘和祖先,然后全家与来宾聚餐,即“吃洗三酒”。卷十一《竹青》中载:“越数日,果产,胎衣厚裹,如巨卵然,破之,男也。生喜,名之‘汉产’。三日后,汉水神女皆登堂,以服食珍物相贺。……俱入室就榻,以拇指按儿鼻,名曰‘增寿’。”[3:662]此处还提及洗三时的“增寿”之俗,亦是期望婴孩能健康成长。

卷九《小梅》篇记载婴孩过满月的习俗:

又数年,(王慕贞之)妾产一女,女生一子。子生,左臂有朱点,因字小红。弥月,女使王盛宴招黄(太仆),黄贺仪丰渥,但辞以耄,不能远涉;女遣两媪强邀之,黄姑至。抱儿出,袒其左臂,以示命名之意。又再三问其吉凶。黄笑曰:“此喜红也,可增一字,名喜红。”女大悦,更出展叩。是日,鼓乐充庭,贵戚如市。黄留三日始去。[3:519]

满月即婴孩降生满一个月。“满月酒”是主人家在婴儿满月这日设宴邀请三日送过贺礼的请朋好友以示感谢,并在宴席中抱出婴儿,有正式宣布喜得贵子的意味。还需要请婴儿的舅舅为婴儿第一次理发,或舅舅抱着婴儿,由同族中的未婚女孩为之理发,俗称“铰头”。

3  儿童的成长

在中国历史上,母乳被认为是婴儿最安全的食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却有着一批受雇哺乳孩子的妇女,即乳母,也称奶妈、乳媪等。《聊斋志异》中不乏相关记载,如:卷三《白于玉》:白于玉与紫衣姬一度欢好,后梦紫衣女子因“天上难留此物”将其骨肉送予白生,“生醒,见婴儿卧襆褥间,绷以告母。母喜,佣媪哺之,取名梦仙”[3:143]。卷五《黎氏》:“(谢中条)三十余丧妻,遗二子一女,晨夕啼号,萦累甚苦。……暂雇佣媪抚子女”[3:291]。卷六《林氏》:“无何,婢举一子。林暗买乳媪,抱养母家”[3:334]。卷九《云萝公主》:“(安大业之子安大器出生,)绷纳生怀,俾付乳媪,养诸南院”[3:542]。卷七《青娥》: “(青娥)生一子孟仙,一切委之乳保”[3:399]。卷十《长亭》:“年余,(长亭)生一子,名慧儿,雇乳媪哺之”[3:579]。卷十一《书痴》:“过八九月,女果举一男,买媪抚字之”[3:635]。清初,在社会中上层家庭,乳母是常见的除有血缘姻亲关系的女性亲属外的另一类照料幼儿的女性成员。

卷二《侠女》篇中,侠女告知顾生:“妾体孕已八月矣,恐旦晚临盆。‘妾身未分明’,能为君生之,不能为君育之。可密告母,觅乳媪,谓为讨螟蛉者,勿言妾也。”[3:90]虽然顾生家境贫穷,但是由于侠女还有报仇一事,无法养育其子,因此需觅乳媪。可见即使是在下层普通百姓家庭,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无法以母乳喂养孩子,也会选择雇佣乳母这一方法。

在卷八《吕无病》篇中,孙麟续娶王氏,受不了王氏的骄横而离家出走,其三岁之子阿坚遭受王氏虐待,后竟“闻声辍涕,一跃而绝”,“(吕无病)窃抚儿,四体犹温,隐语媪曰:‘可速将去,少待于野,我当继至。其死之,共弃之;活也,共抚之。’媪曰:‘诺。’”[3:473]阿坚去世,其继母王氏不愿好生安葬,其乳媪却愿意;若阿坚活下来,其乳母亦愿与无病一起抚养他长大;可见乳母与被乳养的孩子感情之深。乳母在儿童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有时乳儿对她们来说好像是亲生的孩子。[4]

4  弃婴、丧亲与缠足

4.1 弃婴

由于自然、社会观念等各方面的原因,弃婴与早夭导致的儿童高死亡率即使发展至清代仍然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聊斋志异》中有相当多的故事涉及这一问题,卷七《巩仙》篇尤能体现:“尚妻最贤,年近三十,数胎而存一子;适生女,盈月而殇。闻尚言,惊喜自出。道士探袖出婴儿,酣然若寐,脐梗犹未断也。尚妻接抱,始呱呱而泣。……后尚子少殇,赖秀生(尚生次子)承继。”[3:384]尚生虽有多子,但多早夭,最后只存有一子承继。

日本学者西山容九曾归纳中国古代“生子不举”有十三种原因:迷信、怀孕时有奇特的故事、孝道、为自己的利益以媚人、一时偏激的情感、家庭不和、妻妾间的妒忌、战乱时、男女间的失伦、子女过多、迫于饥饿、虑一家将来的负担。[5]《聊斋志异》故事中的不举现象多源于此。

卷二《婴宁》篇提及婴宁的身世:“媪曰:‘老身秦姓,并无诞育;弱息亦为庶产。渠母改醮,遗我鞠养。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少顷,使来拜识。’……抵家,母睹姝丽,惊问为谁。生以姨妹对。母曰:‘前吴郎与儿言者,诈也。我未有姊,何以得甥?’问女,女曰:‘我非母出。父为秦氏,没时,儿在褓中,不能记忆。’”[3:63]婴宁在婴儿时期就因父亲去世、生母离家而被弃,由父亲的正妻抚养长大。

卷四《水灾》中,“一农人弃其两儿,与妻扶老母奔避高阜。下视村中,汇为泽国,并不复念及两儿。”[3:235]虽是逃避水灾,救母而弃子且后来“见两儿尚并坐床头,嬉笑无恙”,但仍反映了自然灾害是导致当时儿童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水灾》和卷二《地震》[3:72]等条可见清初自然灾害发生之频繁,弃子现象屡见不鲜。

还有因迷信思想而导致的杀子现象:卷十一《汪可受》篇中汪可受“生一农人家。堕蓐能言,父母以为怪,杀之,乃生汪秀才家。”[3:667]汪因为出生就能说话,被亲生父母以为怪异之物而被杀死。卷九《云萝公主》中:“又生一子。女(云萝公主)举之曰:‘豺狼也!’立命弃之。”[3:542]类似此类人为因素导致儿童早夭现象的发生,多是因为出生的婴儿被认为不利于家庭和家族这种迷信思想的存在,如五月五日出生、三生子、与父同月出生、哭声怪异、面目异常等,这些都被认为是“有防父母”。

清初的赋役基本上是按明万历初的钱粮旧额,按一条鞭法汇总统一征收,还有各种额外加征,一般百姓难以承受,而不得不选择弃子或卖子。如:卷八《邵士梅》中载“有负租而鬻女者”[3:488];卷九《云萝公主》“市有负债鬻女者”[3:540];卷十一《乐仲》中骗乐仲者“或以赌博无资,对之欷歔,言追呼急,将鬻其子”[3:671];卷十二《纫针》中纫针也是因家中无力偿还债务而险些被卖予黄氏做妾[3:726]

私生子多难逃被弃或早夭的命运。卷五《窦氏》载:南三复初对窦氏着迷,致其怀孕后,便不再与之联系,后“女临蓐,产一男。父怒搒女。女以情告,且言:‘南要我矣。’窦乃释女,使人问南;南立即不承。窦乃弃儿,益扑女。”窦氏生下的男婴得不到南生的承认,最后落得“女(窦氏)倚户悲啼,五更始不复闻。至明视之,女抱儿坐僵”[3:305]的结局。同卷《鸦头》篇载:“媪得鸦头,横施楚掠。既北徙,又欲夺其志。女矢志不二,因囚置之。生一男,弃之曲巷;闻在育婴堂,想已长成,此君(王生)遗体也。”[3:256]由于私生子无法得到家庭或家族的承认而被弃或死亡,若无育婴堂之存在,恐怕王生之子亦难免早夭。

4.2 丧亲

《聊斋志异》中记载有很多丧父或丧母的孩子,这一部分儿童一旦成为孤儿,在承受心理创伤的同时,其日常生活如何继续?

在中国古代社会,儿童丧父与丧母所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为传统家庭主要是依靠男子的收入,清初虽有一部分女性有赚取收入的方式,但多是做些针线补织等女工,如卷九《乔女》“惟以纺织自给”[3:256],卷十一《大男》篇“(奚成列出走)大男渐长,用不给,何(奚生之妾)纺绩佐食”。[3:681]整体来说女性营生在当时并非易事。

失去母亲的孩子,其日常生活似乎在经济来源上暂时不受威胁,且父亲通常会在不久之后就会续娶,如卷二《张诚》篇:“(豫人张氏者)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生子诚。”[3:103]卷八《吕无病》篇许氏生下一子阿坚病卒后,“邑有王天官女,新寡,来求婚。孙雅不欲娶,王再请之。媒道其美,宗族仰其势,共怂恿之。孙惑焉,又娶之。”[3:473]孩子所受到的冲击多是在情感方面的失落与伤心,然后开始重新适应新的照顾者。

相对而言,丧父的孤子所发生的物质生活的威胁与社会地位的改变要比丧母的哀子所面临的冲击要重得多,因为一旦家中作为谋生主力的男子去世,孩子的衣食常会成为家族的负担,其生活通常有几种安排方法:

第一,留居原籍,由亲属负责周济,如祖父母、叔伯或是兄长等,监督孩子的成长。如卷十二《田子成》篇:田子成在过洞庭湖时淹死,妻子杜氏服毒而死,“子良耜,时在抱中。……良耜受庶祖母抚养成立”[3:712],其子由庶祖母抚养。卷三《翩翩》篇:罗子浮靠叔父得以依存,“父母俱早世。八九岁,依叔大业。业为国子左厢,富有金缯而无子,爱罗若己出”[3:181]。卷四《青梅》中“既而程(青梅父亲)病卒,王(青梅母亲)再醮去。青梅寄食于堂叔”[3:189]。父系亲属中,除叔伯外,已成家的兄长有时也会承担抚养弟妹之责。如果没有合适的长辈予以抚养,也会被过继给父系或母系亲戚为子,如卷三《小二》:“赵夫妇妻子俱被夷诛。生赍金往赎长春之幼子(小二兄长之子)以归。儿时三岁,养为己出,使从姓丁,名之承祧。”[3:160]

第二,母系长辈可能是孤儿依存的对象。如:卷四《公孙九娘》公孙九娘就是在舅舅家长大,“先是,生有女甥,早失恃,遗生鞠养,十五始归其家。”[3:203]卷八《钟生》篇钟生续娶之女亦是由舅舅抚养长大,“余姊夫慕道,挂锡南山;姊又谢世。遗有孤女,从仆鞠养,亦颇慧。”[3:448]

第三,受到父亲的朋友照拂而得以生存。如:卷三《连城》中“(乔生)为人有肝胆。与顾生善;顾卒,时恤其妻子”[3:151]。同卷《雷曹》篇:“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无何,夏遘疫而卒,家贫不能葬,乐锐身自任之。遗襁褓子及未亡人,乐以时恤诸其家,每得升斗,必析而二之,夏妻子赖以活。”[3:174]

4.3 缠足

缠足是在女孩四五岁时,就用布条将脚裹紧,使脚不再长大,到六七岁已缠成型,不能再长大了。有的地方做父母的开始可怜女儿,到六七岁再裹,孩子疼痛号哭,父母又非要把脚裹小,就打骂女儿。缠足生生使得脚骨趾不能生长和变形,可知对女童的摧残之甚。《聊斋志异》中虽没有直接描写女子缠足的场面,但是故事中涉及有多位女性都是小脚,如卷一《青凤》:“生隐蹑莲钩,女(青凤)急敛足,亦无愠怒”[3:46];卷三《商三官》:“解之,则素舄如钩,盖女子也”[3:157];卷五《绿衣女》:“(绿衣女)遂以莲钩轻点床足”[3:290];卷十《胭脂》:“莲钩摘去,难保一瓣之香”[3:597];卷十一《织成》:“舟中侍儿,虽未悉其容貌,而裙下双钩,亦人世所无”[3:659];卷十二《寄生(附)》:“细认之,却非闺秀,着松花色细褶绣裙,(五可)双钩微露,神仙不啻也”[3:717],在此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清初裹足之盛行。

明末清初长达40年的战乱,加上自然灾害的发生,人口数量急剧减少,统治者们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措施刺激人口发展,加之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的影响,清初社会、家庭对于儿童的生养比较重视,从怀孕前的祈子习俗到婴儿的出生,婴儿出生后,社会中上层条件许可的家庭会请乳母抚养孩子,而儿童的身份地位需要通过一定的礼仪才能被家庭承认,如满月礼等。当然婴儿从出生到成长直到儿童期结束这一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溺婴、弃婴等生子不举行为导致的儿童早夭,父母早丧,女童裹足等对于儿童来说都是阻碍其生存、健康成长的威胁。

参考文献:

[1](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 李巧玲.唐代儿童若干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3] 蒲松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 让-皮埃尔·内罗杜.古罗马的儿童[M].张鸿、向征,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江绍原著、陈泳超整理.民俗与迷信[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作者工作单位:山东省招远市第二中学,邮编265400

作者简介:闫高峰(1982-),历史学硕士,山东省招远市第二中学一级教师。



作者简介:闫高峰(1982-),山东招远人,安徽大学历史学硕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现山东省招远市第二中学一级教师。

[①]笔者所见关于《聊斋志异》中关于儿童的研究成果有:周柳燕:《<聊斋志异>儿童形象分类研究》,(《安徽文学》2012年第4期)。何敏怡:《试论<聊斋志异>中的儿童情趣》,(《蒲松龄研究》2011年第2期)。董爱霞:《论<聊斋志异>中的儿童形象》,(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区克莎:《情趣·个性·命运——<聊斋志异>中的少年儿童形象》,(《学术论坛》1987年第6期)。闫桂萍:《论<聊斋志异>对儿童文学题材的影响》,(《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 《礼记·内则》,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A Research on the Children’s Living States in Early Qing in Liaozhai Zhiyi

Yangaofeng

The No.2 Senior High School of Zhaoyuan,Shandong Province   Postcode  265400

AbstractLiaozhai Zhiyi is a Chinese ancient collection of novels written in classical Chinese which was created during the early Qing, it reflected the social life of that time in different angle and degree. There are quite a lot stories relative with children which is a special group, so that we can know their living states in early Qing to some extent. By researching the material, this paper takes the children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their experience from birth to death.

Key words Liaozhai Zhiyi(《聊斋志异》); Early Qing; children; born and cultivated.

 

 

 

 

 

 

 

 

 

 

 

 

 

 

 

 

 

 

 

 

 

 

 

 

 

 

 

 

 

 

 

 

 

 

 

 

 

 

 

 

 

 

 

 

 

 

 

 

 

 

 

 

 

 

 

 

 

 

 

 

 

 

 

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热评教育教学论文

热门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