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关于‘阅读’的目标、教学及评价”专题学习的体会 作业周期 : 2017-11-062017-11-30

作业要求 :

请根据您的教学实践,联系本次培训的课程内容中的“关于‘阅读’的目标、教学及评价”专题,分享在培训课程中您认为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的知识点及应用,并简要叙述这样的创新方式、方法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较有哪些优势?您又是如何应用的?

具体要求:

1.认真阅读作业内容,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或应用技巧(优秀作业将在项目主页获得展示机会);

2.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格式清晰,页面整洁;

3.作品必须为原创,且与本次培训课程内容相关,发现抄袭一律视为0分;

4.请务必于截至日期前提交作业,过期将无法补交。  

发布者 :林国耕

“关于‘阅读’的目标、教学及评价”专题学习的体会

提交者:学员林国耕    所属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提交时间: 2017-11-25 10:34:59    浏览数( 0 ) 【举报】

                   朗读,阅读教学不变的主题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两句熟语形象地说明了“读书”对于文章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当对文章的内容不甚理解的时候,多读几遍,反复地读,深入地读,那么文章的意思常常会跃然纸上。在某些场合即使自己不会创作,先前大量经典的识记却也能使我们恰当地引经据典,表达自己的思想、心声。当然这样的“读”的效果都离不开“读”的量和质的保证。只有大量的“读”,理解的“读”,才能让知识为我们所用,才能学得活,用得活。

       “读”的形式很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教学了小学一至六年级一整轮的语文,我深刻体会到了“朗读”对小学生(特别是低学段的小学生)的阅读理解以及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认真有效、声情并茂的“朗读” 是理解文本的必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以促使学生在动笔写作时能下意识地学习模仿经典文章,自发地去讲究遣词造句,讲究标点符号等的使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三个阶段的阶段目标中均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正如于永正所说:“要牢牢把握语文的规律,读、写,多读多写。语文教学,离开一个读,什么都没有。”朗读训练在语文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不能走过场(没有指导的朗读),不能可有可无(课堂教学时间太紧就省掉)。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方法,让朗读发挥它的魔力。

一、立足文本,捕捉训练点。

   不管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其中的文章都是编委们精挑细选,反复斟酌、比照才进入教材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们要善于利用教材文本,精心安排朗读训练,让朗读为文本的理解服务,为写作水平的提升服务。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正确、流利”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是“保底工程”,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做到的。从小学一年级起我们就要训练每个学生在朗读时做到字正腔圆,不添不漏。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小学每个学段的课文都十分符合该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当前的朗读能力。学生朗读时的添字、漏字的毛病不是小事,教师必须要纠正。在课堂上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值得。哪怕某个学生读一句话,五六遍还读不对,教师也要耐心地进行第七次的指导。

   (二)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是朗读的高要求。也只有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才能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敏锐地捕捉每篇文章的朗读训练点,力求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习文本,理解文本,并学以致用。(以下就以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材为例谈一谈。)

1.在小标点上做大文章。

我们知道,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它能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别人的话语。有时同样一句话由于标点的使用不同,就表达了不同的意思。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要求: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此后的每个学段中均对标点符号的理解和使用提出要求。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不可错过对标点符号做做文章。例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中“他站在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必须引导学生读好感叹号,体会小小的“!”,却表达了邓爷爷对种树这点“小”事一点都不马虎,同样认真对待。又如:在《美丽的小路》的课后,编者精心安排了三句朗读训练:“①美丽的小路不见了。②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③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毫无疑问,这次训练专门针对句号、问号、感叹号进行训练。教师应借机扎扎实实地训练,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到句②使用反问句,用上问号,比句①更强调了动物们对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的惊疑,难过。句③中感叹号的使用,表达了文中鸭先生要净化、美化小路的决心。教师甚至还可相应地增加同题型的训练,趁热打铁,使学生掌握好这三种标点符号的读法及用法。又如:《要下雨了》中的最后一句:“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中的象声词三个“哗”之间都有逗号。但许多学生朗读时常常忽略了逗号,将它们连读成“哗哗哗”。很显然,少了逗号,后者与前者对比,雨势小了许多。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要在小标点上做足大文章,通过语气的变化及适当的停顿,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生动地再现出来。

2.“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

词语是语言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每个词都是有生命的,它包含着形象与情感的色彩,承载着作者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当向小学各年级的教师提个建议,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当具体到词语的朗读指导上,培养学生对词语的高度敏感,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例如:教学《小伙伴》,在学生初次朗读“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时,流利有余却平淡无味。当我引导学生比较安东与其他小伙伴对待玛莎的不同表现时,许多学生很敏锐地找出了“什么也没说;掰成;大一点儿”等词。正是这些词表现了安东给予玛莎的帮助是最实际的。当学生再次朗读时就不知不觉用自己的方式强调了这些词。理解促进了朗读,朗读又强调了理解。

又如:诗歌《两只鸟蛋》的第三节“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这里的“小心地、连忙、轻轻地”都是朗读时需要强调的。读出了它们,也就理解了“我”的知错就改。

再如:象声词是词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在第二册书中,多次出现了描写雨的象声词。①《春雨的色彩》中: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②《要下雨了》中: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③《小雨点儿》中:滴答!滴答!小雨点儿放心地掉下来,落到了雨衣上,雨伞上。教师应敏锐地抓住象声词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对象声词的朗读,体会到春雨的细小、连绵;体会到雷阵雨的瓢泼、滂沱;体会到小雨点儿的轻巧,富有灵性。

诸如此类的词语训练在小学课文中可谓信手拈来,比比皆是。教师应善于使用教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能敏锐地感受词语的情感魅力,感受它的温度、厚度,感受它所表达的意境,朗读之,体悟之,使用之。

3.运用相似的句段展开朗读训练。

细翻小学低段课本,就会发现许多课文的段落基本相似,如《春雨的色彩》、《要下雨了》、《胖乎乎的小手》、《小壁虎借尾巴》等。课文的情节就在几个相似段落改变一些词语之后演绎推进。因为这比较符合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这样的文章也正是教师指导朗读的好素材。教师只要指导一段之后,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摸索、练习。学生也就在朗读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写文章讲究遣词造句,而文章的精妙也体现在遣词造句之中。当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感受到文章的精妙,并借此促进对文章的领悟,那么,在此后的写作中也定会不知不觉地去创作自己的“精妙”。

二、立足课堂,变化训练形式。

我们常常讲: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我们要尽可能地让课堂书声琅琅,而这也正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堂的根本,这也正是浓浓的“语文味儿”的最形象地表现。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开展朗读训练,才是最现实的,最务实的。朗读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范读,领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轮读,齐读等;有对读,补读等;甚至还演绎成课本剧来表演读。总之,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教师要因“文”而异,要因课堂具体情形灵活地变换各种形式,以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朗读,我认为教师的参与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范读,教师的跟读,分角色朗读时教师生动地扮演某一角色……都能积极地影响着学生,立竿见影地收到训练的实效。

总之,朗读是解读文本,理解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美妙的朗读以声音再现作者的情感,以声音表达读者的感悟,同时也以声音拨动着听者心弦。“读”是语文的生命,让阅读教学时时“书声琅琅”吧。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1-25 10:36:50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