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校本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7-11-012017-11-30

作业要求 :

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提交1份个人研修成果。其研修成果可以是学习感受、教学案例、课件或者微课。

1、 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格式清晰,页面整洁 ;
2、 作品必须为原创,且与本次培训课程内容相关,发现抄袭一律视为0分 ;
3、 请务必于截止日期前提交作业,过期将无法补交。

发布者 :教务

校本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陈丽君    所属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提交时间: 2017-11-09 13:41:32    浏览数( 12 ) 【举报】

一、学    科:科学

二、课例名称:《导体与绝缘体》

三、执教教师:陈丽君

四、课    型:科学实验课

五、年    级:五年级

六、教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七、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6.4有的材料容易导电,而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5年级: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

(二)教学目标: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3.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4.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5.学会与人合作。

6.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7.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具备了制作电路检测器的能力。在生活当中,学生对于“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了一些的了解,但还有待于形成清晰系统的认识。本课通过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安全用电常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电路秘密的欲望,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存在差异问题,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形式,以便组员相互帮助(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帮助动手能力弱的同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谈话法、

       (六)教学手段:探究学习法

 (七)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        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           

绝缘体     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  

 (八)PPT演示文稿(见附件)

       (九)课堂练习:实验记录单(见附件)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明标

1.问题:今天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件礼物。那么,这个礼物它的名称叫做简单电路。现在请同学们想想看,我如果要让小灯泡亮起来,应该怎么办?

2.汇报:装上电池。

3.操作:把电池装上去,引导生观察到小灯泡亮了。

4.汇报:有电流通过所以小灯泡会亮。

5.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拆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小灯泡会熄灭;因为电流无法通过小灯泡),(拆后变成了电路检测器)。

6.引导生回忆电路检测器,并使其意识到用电路检测器可以检验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

(二)检测两种物体是否带电

1.预测:引导生预测橡皮擦和小汤勺分别接入电路,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

2.试验:师示范橡皮接入电路,生观察。试验至少两次。

3.生尝试:生用同种方法尝试把小汤勺接入电路,观察。

4.生初步认识电路检测器能够检验出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

(三)分组实验

1.提供材料。

   剪刀、厚纸片、回形针、塑料尺、吸管、玻璃片、木块、陶瓷、铁钉、泡沫、铝片、铜丝等。

2.注意事项。

   ①检验电路检测器。用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部分相互接触,若小灯泡亮了说明电路检测器是好的,若小灯泡没亮说明检测器是坏的。

   ②预测、检测一、检测二。在检测的过程中,物品应该从塑料袋内拿出,待该物品检测完毕后,放到实验盒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检测的时候检测器的两端去触碰物品

的两头,看它会不会使小灯泡发亮。每次实验至少进行两次。

   ③把预测的结果与检测到的具体事实记录到记录表中。

   ④分析检测的结果,并完成相应的问题。

⑤实验完毕,整理好所有的实验物品放到我们的实验准备台上。

3.生动手操作。

4.反馈。

5.总结:通过实验发现能够使小灯泡发亮的物体也就是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有回形针、铁钉、铝片、铜丝和剪刀的手柄部分,不能够使小灯泡发亮的物体也就是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是厚纸板、塑料尺、吸管、玻璃片、木块、陶瓷、泡沫、剪刀的金属部分。容易让电流通过的这些物体居多都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金属)对于这些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它们有一个专门的词叫什么?(导体)而那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是叫什么?(绝缘体)。

5.问题:水和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四)安全用电。

  从水和人体是导体过渡到安全用电,并出示相关图片辅助讲解。

九、课后反思:本节课从试讲以及正式呈现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别导体与绝缘体,有效地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并自己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并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试讲过程中,我收获到了几点宝贵的经验:一、课前实验的重要性。在课前备课时,教师一定要进行课前实验,这样不仅熟悉了实验过程,更能发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什么状况。在分组实验前,可以给学生正确地引导,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成功率,提高科学实验课堂的效率。二、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一定要巡视到位。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的巡视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深入学生的实验中去,关注他们的实验过程和实验记录,以使能给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引导。三、学生实验的数据选择要有针对性。科学实验课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获取数据,用这些实验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如果数据出现偏差,必然会给科学规律的揭示带来困难。我在关注学生实验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实验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能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实验时出现的问题也不能视而不见,不仅要提出来,而且要处理好。比如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发现出现数据偏差的原因。四、尊重学生的思维。学生出现数据偏差一定是有他们的原因的,如果直接就用我的数据定然不能让学生信服。我觉得让学生他们自己发现问题,不仅印象深刻且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科学素养。

总之,在备课时不但要钻研教材,更要钻研学生,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老师要发扬民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积极合作交流。

十、案例评析《导体与绝缘体》这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这节课具有较强的探究性与操作性,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入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检测一块橡皮和汤匙的活动;第二部分:检测区分多钟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三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环节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找到很好的切入点,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开了一个好头,也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好铺垫。

(二)检测一块橡皮与汤匙的研究活动,如果把教材中的检测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会很快学会且节省了许多教学时间,但学生们没有亲自尝试一个科学严谨的检测计划的制定,自然会印象不深,方法不明,学生们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也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的研讨,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由“扶”到“放”,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考虑,使学生真正学会制定探究计划的方法,让学生经历“预测——检测灯泡是否会发光——重复检测——记录检测结果”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的有序性,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三)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在检测之前,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安排了提出实验要求这一环节,这个环节着重强调了预测和重复检测并记录。为避免学生们凭借他们固有经验,不假思索地一次性预测,我特地在实验之前引导生一起把每个物体预测并记录下来,确保学生们在这一环节不打马虎眼。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重复检测完之后会及时发现预测与检测结果不同的原因,从中发现问题。学生们在反思中,甚至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有利于及时修正自己判断上的失误。学生更会发现预测出错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思维的过程。

(四)拓展研究内容,引导安全用电。这一部分设计的活动是上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例证,懂得了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总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1-27 14:13:10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